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调息是练太极拳达到上乘的精华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5-09     浏览:532


在《内功四经》中对调息是这样论述的:“气调而匀,劲松而紧,缓缓行之,久久功成,先吸后呼,一出一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人呼出,勿使有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坐或立,吸气于喉,以意送下,渐至底收。升有升路,肋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恩师吴本萍先生对这段经典论述是这样解释的:“前四句者:用功之时,调息气如抽丝,鼻吸鼻呼。劲者,必先松用紧。唯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使松也。次八句者:此调气之法也(逆呼吸法)提想真气上升至顶也。下者,升气后真气落下也;优者真气深藏于内,意想真气渐收渐小,坠于丹田。再六句者:谷道者,后阴也。自喉而人方能得气之真路以入肺、人心、入肝、入肾也。气虽入丹田,用意时必存想真气深至底之势方妙。


最后四句者:此言真气升降之路也,升时两肋骨缝而升,开张,向上举之,自然得窍。降时自背脊俞口而入,透前心方得气之真路(俞口穴自脊骨上,下数第七节便是)。”


关于调息的论述,确实很难说清何为达到上乘最高境界的,一代宗师郝为真先生曾对修炼上乘这样论述:“以力声血,以血化精,以精化气,以气归神,此中不祗有甘苦可言,直有生死之险矣。学者可于力上求,无轻向气上觅,一入歧路,戕生堪虞。古人之不轻传人,匪吝也。不忍以爱人之术而耳。无明师真诀,不可盲从冒险。学问之邃,予尚浅陋,未能窥其深,不敢赞一词也。”


练太极拳在调身、调心、调息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功夫达到四至六层功夫这期间,只是腹式呼吸,自然呼吸即可。但必须明其原理,人生下来后就有一呼一吸之呼吸法,即后天维持生命之呼吸。我们练功行气,就要改变其后天呼吸法,逐步回归胎息,即先天呼吸法。可以按其练功阶段和层次逐渐推进,决不可强求,要顺其自然。从自然的后天呼吸,逐渐深化到腹式呼吸、丹田呼吸,最后回归到胎息先天之呼吸。


(1)腹式呼吸: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以意导气,以腹部肌肉群舒张和收缩的呼吸法,我们在练拳时或两人推手时,由于活动量增大而感到气上浮,呼吸急促,有的拳师说:“你把气压下去。”实际是没有掌握好腹式呼吸的正确方法。


(2)丹田呼吸:在腹式呼吸法的基础上,深化到丹田呼吸,即以鼻呼吸,以意领气,使气沉丹田的呼吸方法。


(3)胎息呼吸:是在丹田呼吸法的基础上又深化到先天之呼吸,即胎息的方法。胎息要以意导气,“吸气绵绵呼气微微,虚极静笃,神凝气结,心俞定而息愈微”。这就是达到修炼内功心法的高层功夫。


要讲“调息”,必须要明白人体之脉络,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人身脉络主要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最主要的是督脉和任脉。督脉在身后为阳,统帅全身阳经;任脉在身前为阴,统帅全身阴经。按呼吸循环来看是由百会、玄关、冲脉、任脉、带脉、会往上返尾闾关、肾关、夹脊关、督脉、玉枕关、百会穴。


拳经云:
紧缩谷道内中提,
尾闾一起绉节骨。
玉枕难过目视鼎,
来到丹田存。
悉心搭通鹊桥路,
十二时中降下池。
锁住心猿拴意马,
要立丹田海底基。
一时快乐无穷尽,
返本还元心自知。
久练自成金刚体,
百病皆除如童子。

喜 欢

222

复制下面链接,发给你最好的朋友,每天共同健康多一点!
上一个:何国梁老师教拳语录
下一个:疑义问答十三摘要-黄性贤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  美文欣赏 -  寓言故事大全 -  人生语录 -  微语录 -  语录大全 -  造句大全 -  一边一边造句 -  即使也造句 -  只要就造句 -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  创业成功故事 -  创业资讯 -  生活小妙招大全 -  生活常识大全 -  健康常识 -  生活常识 -  写人的作文 -  优秀作文 -  小学生作文大全 -  好句子摘抄 -  句子赏析 -  优美句子摘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