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运动锻炼时“肌肉的酸痛”现象,太极拳也和现代运动不同。一般生活中,我们长久时间不运动,突然运动一次,第二天、第三天肌肉就会酸痛,经过长时问连续的运动,肌肉就不会酸痛了。而太极拳则相反,开始运动时,肌肉完全没有酸痛的感觉,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肌肉慢慢会有酸痛的感觉。这是因为太极拳中肌肉的运动和现代运动中肌肉的运动是完全不同的。现代运动主要的原理就是通过肌肉收缩,带动肢体产生运动,进而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肌肉由于长时间不运动,突然产生运动就会有不适和酸痛。而太极拳的运动,首先要求的就是“放松”、“肌肉不用力”,所以开始时肌肉由于没有受到强烈的收缩、伸拉,不会有酸痛的感觉。但是太极拳运动中,不是说肌肉就不运动,而是要求肌肉不能主动收缩、伸拉去带动肢体运动,相反的是在肌肉不用力的情况下由肢体进行运动,肌肉则是在肢体的带动下被动地随着肢体运动。开始的时候,肌肉由于不主动收缩舒张产生运动,所以不会有酸痛感,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肌肉长期被骨骼、肢体牵着“被动的运动”,肌肉中的纤维组织就会一点一点地被拉开、被拉的松松软软。这个过程中,肌肉由于“不当”生活习惯积累而“锈实”、“密结”的纤维组织被一点一点“拉开”、“揉化”时就会有酸痛感,身体主肌群的酸痛感就是这样产生的。太极拳锻炼中还可能会有另一种更为强烈的“酸痛”、“拉痛”、“撕痛”、“裂痛”感,和主肌群的酸痛机理不同。人体的肌肉或附着在骨骼上的组织有多种多样,如我在锻炼时,锁骨处在某一个时间段常常会有“撕痛”感,手臂外展时感觉锁骨上的膜或者其它什么组织好像被从锁骨上“撕”下来一样非常痛,等到经过一段时间锁骨周围的组织慢慢都变得松软、松开时,疼痛感就自然消失了。再一种“撕裂”痛感是附着在骨骼周围的小肌群或骨骼下面保护内脏的肌群,这些肌群平时不随肢体动作运动,一般情况下受到主肌群的保护。但在太极拳运动中,由于主肌群放松“不用力”,这些特殊的小肌群失去了保护,随着肢体行拳时的各种动作被轻轻、慢慢地拉扯和揉搓,天长日久这些小肌群被拉扯、揉搓的幅度越来越大,小肌群也由“锈实”、“板结”的状态逐渐逐渐开始“松软”、“化解”。这个过程中,由于这些平时不可能运动到的小肌群还没有完全“松软”、“化解”透,当作某一个动作碰触到它们时,便可能会有“撕裂”感一样的疼痛,这种现象都属于正常现象,天长日久随着运动的不断持续,等到这些小肌群完全被“揉搓”、“拉扯”得“松软”透、“化解”开了,疼痛感就自然消失了。我在锻炼的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胸大肌的下面和胸肋骨的里面就有这种强烈的“撕裂”痛感,有时候伸手拿东西不小心触动到了这个部位的肌群,便会有难以忍受的“撕裂”疼痛感,几个月的坚持锻炼,等这些肌群“化开”、“松透”了,痛感就没有了。在肌肉“松”的过程中,还会有一种“硬块”感的现象,是因为肌肉在“松”的过程中并不是整块均匀地同时“松”,而是有的地方先“化开”,有的地方后“化开”。当有些地方由于“锈结”得不够厉害而先“化开”,有些地方由于“锈结”得厉害后“化开”时,这些先“化开”的肌肉组织就变得“松软”,还没“化开”的地方还是“密结”状时,由于这种差异就会感觉到那些还没“化开”的地方像有一个“硬块”。总的来说,肌肉“松”的过程就像冰块溶化的过程,当肌肉“松”透时就像冰块溶化成了水,肌肉感觉起来有一种“透明”、“透彻”、“清爽”、“玲珑剔透”、“找不着”的感觉。这里也有一个层次的问题,就是“松下来”和“松透了”的区别。“松下来”仅仅是有沉坠感,肌肉感觉起来是“浊的”、“木的”、“不透明”的感觉,而“松透了”才会有前面说的“透明“、“透彻”、“清爽”、“清澈”、“玲珑剔透”甚至“找不着”的感觉。
太极拳的运动和现代体育运动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运动时人体器官与组织的微循环状态不同。由于太极拳习练时,习练者是处于精神、心理和身体的放松状态,人体的微循环系统是充分打开的,也就是微动脉扩张,血液充分流入了微循环系统中,使得微循环系统可以实现充分的同化新陈代谢和异化新陈代谢,将微循环系统中的代谢废弃物最大限度地排出,从而实现微结构的疏通,恢复微结构的活性和功能。这是太极拳疏通经络的第一层作用。第二层作用是,“肌肉被动运动”和器官深度作用。由于太极拳运动时,整个人体都充分地处于放松状态下,人体虽然在作肢体运动,但是这时肌肉并未处于紧张状态,而是在肢体与骨骼的带动下被动地被“牵拉、揉搓、挤按”,就是这种“牵拉、挤按、揉搓”活动,天长日久,慢慢将“板结”、“淤塞”的肌肉组织揉松,揉透,使结死的肌肉疏松开来。如果肌肉组织的微结构疏通了,分布在肌肉组织中的经络也就被疏通了,连接五脏六腑的经络疏通了,按照中医学的解释,人体的器官功能也就容易恢复了。这就是太极拳的疏通经络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