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时间:2017-04-16
浏览:337
|
|
练太极拳,大家都在讲不要断劲。但是何为断劲,似乎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是认识未趋于一致的时候。若大家的认识统一了,深化了,认识就应当趋于统一了。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许多讲断劲的人自己的标准不同,换句话说,也可以说是使用了相同的词汇,但是不同的概念。 网上有一篇专门谈断劲的文章,题目是《如何解决断劲?练太极拳应该把一套动作看成整体》[1]。文章没有讲何为断劲,却讲了断劲的原因:一、思想意识没有把一套太极拳看成是一个整体,而是当成了一个一个单独动作。二、动作转换时,不放松,尤其是各个关节部位在没有松开的情况下,就急于变换下一个动作,也会出现明显的断劲。三、动作不圆活,直出直入,棱角明显。 文章开出了一个药方:意念、动作转换、动作圆活。 第一味药,意念:太极拳一个套路由许多动作组成的,但应当把它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很长的动作。一个套路就像一碗面条,这碗面条不是许多根,而是一根很长很长的面条。每一个动作的结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这样就会不有连绵不断的感觉。 第二味药,动作转换:腿的动作在转换中必须放松。比如:弓步要后坐转换成为虚步时,先把后腿的膝关节和髋关节松开再重心后移。 第三味药,手的动作动作圆活,不要出现棱角。在方向需要改变时,加上一个折叠转换,也就是沿着原有方向继续延伸,然后用一个微小的圆弧转接而成,也就是欲前先后,欲左先右。 这是一种非常典型原观点,也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观点。 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典型的观点,但我觉得,这种观点和武禹襄宗师之辈所言之断劲不是一回事。 我认为,欲知道何为断劲,必先知道何为内劲。什么是内劲,我近日写了了篇博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理解内劲》[2],我把内劲理解为人在运动时的高度协调,身法表现为身体各部分之间高度协调,“以气生力”表现为呼吸与身体之间高度协调,“以意领气”表现为意与气的高度协调,“以意贯神”表现为意对神即气势的统领和协调一致。从身体的角度,可以简化为“力生于跟,形于手指”。而且,一般是就一个动作或连续在一起的一组动作而言。就动作的外形而言,人们一般能够看到的是身体的高度协调,这是由身法调整的。这就是说,足上的力通过人体的各个关节,像虫子一样蠕动到发力点,其间不能有断裂。若有断裂,就是断劲。 以我们这种观点来分析上面提到的流行观点所讲的断劲的原因,不难看出,这是两种观念下的“断劲”概念。我认为,我所赞同的内劲与断劲是真正养生的与武术的太极拳的真谛,而一个个动作连绵不断则是太极操定义“断劲”的特点。
太极拳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势断劲不断,劲断神可接。”有人解释说,这是说动作的外形似乎完成了,但它的劲力还没有完成。我觉得这话虽然有名,但似乎说不通,实际上人们也做不到。首先,势断是指什么?是指气势,还是两个动作之间的连接?若是前者,势与劲失去了关联,实际上已经是断劲了。若是后者,是指两个动作之间的连接,但两个动作不可能成为一个动作,一连串动作不可以连贯为一个动作。大家都知道,两个动作之间都有个“转关”,实际上此时动作的方向一定是有变化。再看“劲断神接”,似乎也做不到。若依我的观点,断劲是指同一个动作中的身体与神意气的高度协调统一。若身法做得不好,由足上力传导到手上过程中若发生断劲,即使神再发亮,呲牙裂嘴也无济于事。若是指两个动作之间的连接,转关是必然的,此时神不让它停顿一下,也是做不到的。所以,这句谚语其实是误导了许多人。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