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太极拳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4-07     浏览:442    
中国传统武术中,每一个动作圆柔连贯,每一式都是绵绵不断,犹如太极图的拳术。
太极拳,是一种武术项目,也是体育运动和健身项目,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古代骑兵的枪法、长柄大刀法。其基本用法是:开、合、发。踩着高跷来使用长枪、长柄大刀。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道家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引溯源
发端
近代太极拳兴起以来,传统的说法都是由武当道士张三丰创太极拳。南岳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在谈到太极拳的起源时有记:“张三丰生于辽东懿州,身高七尺,能日行千里,洪武初,至蜀大和山修道,二十七年入湖北武当山诵经。一日,有鹊雀急呼于院中,张氏闻之,由窗中窥见树上有雀,其目下视,地下幡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雀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张氏由此悟通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
拳理
太极拳与我国古代道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太极拳是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的完美结合,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太极拳形架之源,与科仪踏罡步斗极其相似,其间“禹步”之术是我国古老的养生术,法术中的禹步,即为今天的八卦步、太极圆环步的雏形。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思想,继承和发展老庄道家思想,在重生贵生、尊道贵德宗旨指导下,有一系列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锻炼,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拳理上。在太极拳中,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柔弱胜刚强”都来源于老庄哲学,故太极拳被称为“国粹” 。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亲身体会到音乐的韵律,哲学的内涵,美的造型,诗的意境。在高级的享受中,使疾病消失,使身心健康。
明朝万历年间山右王宗岳认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定名
明朝万历年间(具体年月不详),山西武术家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拳名为太极者,盖取法于易经阴阳动静之理,盈虚消长之机。运动作势,纯任自然,圆活运动如环之无端,循环往复,无休无止,气象万千,变化莫测,故名之曰“太极拳”。
太极拳起源争议
随着太极拳的广泛普及,它的一些理论问题也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其中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为当今武术研究中一个旷日持久的争议课题:
1.陈家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太极拳为明末陈王庭所编创。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武术史研究者唐豪、顾留馨等。唐豪先生在实地考察了河南温县,并查阅了县志和《陈氏家谱》等后得出此结论。主要依据为陈王庭遗诗中有:“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作为其编创太极拳之论据;再者,据《陈氏家谱》载,陈王庭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由于广为流行的几大类太极拳与陈式太极有着渊源或师承关系,故加重了此说法的权威性。在一段时间内,这一观点曾占主导地位,如《简明武术辞典》等书中均用此观点。
2.张三丰创拳说
由于太极拳的理论根据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太极理论”,而道家和乃是此理论的发挥者,于是、道家与太极拳的关系问题也引起武林人士的重视,张三丰创拳说实则是这一现象的反映。这一观点由来已久,“陈王庭创拳说”盛行以前,即为传统定论。如杨澄甫所著《太极拳体用全书》自序中曰:“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且附有《张真人传》。更早如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中也说:“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今人亦多有赞同此说者。其佐证文献如《三丰全书》.其中记载“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等。
3.王宗岳创拳说
王宗岳在中国太极拳史上的重要地位,为历代拳家所公认。他首次运用易学概念,并阐发《周子全书》于拳理之中,写成《太极拳论》.遂使“太极拳”名称得以确立,其文也成为太极拳传统理论的顶峰:由于王宗岳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太极拳拳理、拳技,且王在武史中有迹可查,故有人据此认为王宗岳总结前人经验,首创太极拳于世,后传人陈家沟:因现存有文献记载,“王宗岳传拳蒋发,蒋再传陈长兴”之说。
4.武当山创拳说
中国武术与渊源颇深.至少在理论上可见其广泛的牵涉。而流行的“内家”“外家”之分,将武当归于内家,少林归于外家,其立论客观与否,可另为议论.但无疑加重了武术的色彩。与此相应,出现“太极拳起源于武当山”的观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持这种看法的认为,“炼丹”是中国的一大活动内容,也是古代研究养生术的一种方法.武当道士在长期的内丹实践基础上(多为静功),结合呼吸吐纳以及导引方法,发挥而成太极拳,其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如带脉、任、督脉等),调和气血,以达抗病延年之效.再吸收其他拳法之精髓而具技击之功。
5.其他观点
如陈家沟的陈卜创拳说;唐代许宣平创拳说;唐代李道之创拳说(称“先天拳”);唐代胡镜子创拳说;戚继光创拳说(因其所著《纪效新书》中所载拳图与今之太极拳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南北朝韩拱创拳说等等。这些说法大都言之有源;或据拳法名称;或据拳理记载;或据历史源承线索。这些说法也都有附合者。对于各种论点,持论证者固然言之凿凿,反对者也有声有色。
有研究者指出:“陈王庭创拳说”所依据的《拳经总歌》与太极拳技理相去甚远,且凭《陈氏家谱}中“陈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及“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的诗句立论太过于单薄,陈王庭历史上也不止他一人,唐豪先生则是混淆了明末战将陈王庭和陈家沟九世祖陈王庭(后者是“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即文武秀才),再者,在陈氏家谱人名旁注中“拳师…‘拳手”者也并非王庭一人,故所谓“陈王庭创拳说”难以成立。而且除陈式太极拳之外,也有其他流派太极拳。这些流派均有明确的传承,于陈氏之外,甚至比陈王庭所处年代要久远得多。
否定张三丰创太极拳者认为,和尚、道士创拳说是一些人为了神话武术而做的牵强附会,张三丰其人就极为模糊:宋,明两代皆有名“张三丰”或“张三峰”的道士,与武术并无直接关系;加之其中涉及“玄武梦中授拳”之说,更属无稽之谈。顾留馨先生断曰:“张三丰创太极拳一说,是辛亥后的一种附会而已”。
对于“王宗岳创拳”,也有人表示异议。认为王宗岳是中兴太极的大家而非创始人,因其生卒年代有误,在他之前,已有太极拳出现。
反对“武当山传拳”者,或否认“太极拳”与有关,或否认太极拳与炼丹有关。有的进而认为武当山并非内家武术发源地,甚至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对于武术也都是“装饰”之用,与拳技的形成与发展毫不相干。
有关专家建议,探讨这一“谜”团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要关于“太极拳”的概念需要加以确定;二要对于太极拳史上所涉及的重要人物生平、著述进行考证;三要对于几个主要流派之外的太极拳进行鉴别和技术分析;四要对太极拳产生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太极拳起源究竟如何,至今仍是一个谜。研究、争论这一问题本身并非硬要给太极拳寻个祖宗。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史籍中关于武术人物及事件的记载极为缺乏,使得许多武术线索模糊不清。对于太极拳起源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武术史上一些要点的澄清。抛开门户之见,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去探讨拳法源流,这也将有助于树立健康的武术学风。
 
喜 欢

187

 
上一个:文化素养是练好太极拳的基础
下一个:修炼太极,要重视炼心和心炼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