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不要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马权友

作者:佚名     时间:2016-12-12     浏览:292


太极拳练成太极操,多发生在新编的太极套路,如24式、42式、48式和陈、杨、孙、武等流派的竞赛套路太极拳。这些太极套路动作大多也来自传统太极拳,编排也是很好的,融入了专家的心血。但是,在推广和发展上缺少了正规的培训和传承,习练者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或名师指点,而是按光盘或是网上录像,照猫画虎,打出太极拳,只重外表,不求内在。此外,在各式传统太极拳习练人群中,也有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




太极操注重表演效果,讲究规定动作的规范,不太注重功力的要求,这实际没有把太极拳的技击一面融入太极拳练习之中。太极操虽然也有健身的作同,但程度不如传统太极拳作用大,技击效果更不如传统太极拳,已失去了太极拳健身防身的真正含义,就是一种体操。不然,为什么练太极拳有功夫的人几乎都是练传统太极拳出身的?太极拳已走向了世界,有很多外国人学习中国的太极拳,但大多外国人来学传统太极拳。这是为什么?说太极拳是国粹,是非文化遗产,那指的是传统太极拳,那才是真正的太极拳。




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太极拳的门道是什么?我们看太极拳演练,一些功底深厚的老拳师,练拳出神入化、韵味十足,而一般人练拳,虽然打的是太极拳的套路,外形也很漂亮,但总是使人感到平淡无味。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太极拳与太极操的区别。




具体说有如下区别:




一、太极拳讲究内劲。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后撑命门,使小腹和后腰似发动机,内气的转动催动躯干和四肢运动。这样不论养生还是技击都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太极操则是外在的肢体运动,没有这样的效果。




二、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左右旋转,带动周身运动。“太极拳主宰于腰,转换在肾,形于手指,发于足跟”。而太极操则是四肢运动,腰很少动,上体僵直,不能运化来力,俗称“板腰”。




三、太极拳要求周身放松,两臂运动如风吹杨柳,活泼无滞,但又有绵里藏针之感。太极操则要么可能是耸肩架肘、要么可能是上身僵硬、要么可能是横气填胸、要么可能是拙力过多。




四、太极拳要求连绵不断、一气呵成,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太极操则是动作分解,时停时顿、劲不连贯,棱角突出。




五、太极拳要求圆活轻灵,身体公转螺旋,手臂自转缠绕,动作呈弧形,以气运身,调和气血,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真正太极拳在技击上通过螺旋缠绕,达到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而太极操则呆板僵硬、直来直入,缺少螺旋劲。




六、太极拳要求虚实分明,两手两足处处分阴阳、时时有虚实,迈步如猫行,踏实后梢节领进,方可转换重心。太极操则虚实不明,落步而实,步伐呆滞,转换不灵,动作断劲。




为了避免将拳打成太极操,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是要求练拳时必须遵循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胯圆裆、神聚气敛、身手放长的规定。




二是要发力运劲体现“根在脚、劲于腿、主宰腰、形于手”的特点。




三是要求练就内气发于丹田,后撑命门,鼓荡腹腰,以意导气,以气催形,以腰为轴,左右旋转,两肾抽换,通任督脉,遍带冲脉,达于四梢,气遍身躯,归于丹田。




四是必须把练劲和练气相结合,不要单纯手脚动,而是不动则已,一动全身动,打出太极味。




五是心要静。心不静,就会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陈鑫云:“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这阐明了要练好太极拳,则必须在练拳之前排除一切杂念,心平气和。打拳时,不要东张西望,看这看那,想这想那,心不在焉。心静才能宁神,宁神才能专注,打出意境。




六是注意呼吸。太极拳是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必要时发出“哼、哈”之声,与套路动作配合。不然,有可能起到负面效果,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




总之,为有效地避免将太极拳练成太极操,就要按太极拳拳理,正确练习。要有“练拳没人似有人”,打出一种“虚静空灵”的感觉,练出一种“我身动,却不知是我身,始于无极,归于无迹”的意境。

喜 欢

134

复制下面链接,发给你最好的朋友,每天共同健康多一点!
上一个:学练太极乐无穷-高继寿
下一个:“偏沉则随”之辩-王炳寰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  美文欣赏 -  寓言故事大全 -  人生语录 -  微语录 -  语录大全 -  造句大全 -  一边一边造句 -  即使也造句 -  只要就造句 -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  创业成功故事 -  创业资讯 -  生活小妙招大全 -  生活常识大全 -  健康常识 -  生活常识 -  写人的作文 -  优秀作文 -  小学生作文大全 -  好句子摘抄 -  句子赏析 -  优美句子摘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