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习练太极拳并不难

作者:佚名     时间:2016-12-31     浏览:339    


现在有不少人对太极拳望而却步,对太极拳理法和心法不敢问津。而依据笔者的习练体悟,只要树立五大观点,习练太极拳并不难。


第一,要树立“腰轴”观点。太极拳的身法,有中正安舒、上下相随之说,但最重要的核心内容是“以腰为轴”。轴是承上启下、承前接后的重要部位,具有左旋有转的功能。杨健侯宗师把腰胯形象地比喻成磨盘(腰为磨,胯为盘,肘为磨拐)也是这个道理。能够让腰像车轴一样灵活的转动,必须让腰保持虚空状态。怎样让腰保持虚空状态呢?王宗岳宗师说:须“虚领顶进,气沉丹田”(《太极拳经》)。内气往上虚顶往下一松沉,腰部便松空了,保持这个状态习练各种拳势,气便鼓荡,神亦内敛。从而为身法顶天立地、支撑八面的习练提供了绝好的条件。


第二,要树立“劲整”观点。习练太极拳,训练的是内劲。内劲是内气通过骨骼与筋(包括腱与筋膜)的作用方式发放出来的。但发放的形式有散有聚。拳家所追求的内劲形式是聚集而快速,能在短暂的时间里调动出金身的内劲通出体外,形成合劲,这就是“劲整”。这个意思好比打歼灭战,用几倍或十几倍的兵力打击一倍的敌人,没有不胜利的道理。树立“劲整”的观点,就是严格训练的观点,就是致敌制胜的观点。


第三,要树立“虚实”观点。内劲的虚实变转,是太极拳先贤们突出强调的问题。《十三势歌》中就有“变转虚实须留意”,“因敌变化示神奇”的歌诀;《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也有“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的语句。何谓“变转虚实”?就是内劲由虚转实,由实转虚,相互转换。懂得了内劲的虚实转换,才有动静相寓、刚柔相济,有刚柔相济,才能形成“劲整”。


“变转虚实”的内劲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呢?是从懂得阴阳开始的。阴阳的道理很简单,很易懂。人身分内外。外为阳、内为阴。从外面说,上、高、前、左为阳,下、低、后、右为阴;从体内说也是同样的道理,只不过是方向相反而已。


太极拳在习练中,既要注意手与手合,肘与肘合,脚与脚合以及肩胯膝脚的上下相随,也要注意体外与体内相合,也就是外形动作与内气相合,训练内气引导催动外形动作练出各种拳势。时间一长,内劲就训练出来了,同时,自然就懂得了虚实转变的法则。这是太圾拳的第一要义。习练者掌握了第一要义,太圾拳的大门就被打开了!


第四,要树立“用意”观点。杨澄甫宗师为了化解人身后天的僵劲,提出了练拳“用意不用力”的原则。这句话是取舍关系的短句,旨在取意而舍力。力是意的天敌。练拳只要一用力,身体便僵硬起来,而太极拳是内功拳,身体一出现僵劲,内气就不能畅通运行。太极拳的要求是“气遍全身不稍滞”、“腹内松静气腾然”(《十三势歌》),要做到上述要求,前提条件就是放松。肢体上放松必须意念上放松。所以练拳非要崇尚“用意”不可。但是,强调用意,意念却不能太重,太重了,肢体也会出现僵劲。只能轻轻的一想就足够了。想什么呢?想“以意导乞气”,想“以意导形”的内容。


第五,要树立“内气”观点。习练太极拳要有境界目标,养生是太圾拳的上乘功夫,技击是下乘功夫,属于末技。但不论上乘还是下乘,基础都是内气。内气是母,技击和养生是子,是一对孪生的兄弟。母壮儿肥,母亲身体强壮,儿子身体也就强壮。怎样强壮母亲的身体呢?练先天真气和后天真气。


先天真气是生命的初始元气,是与生俱来的。其练法是肾精化神、化气,再与心精化生的神、意、气相融相合,化生出的神、意、气,构成“内三合”高级营养物,返回肾区滋润营养肾精。这是个练精化气,练气化神,返神还精的过程。其问完成两个拳式:肾精化生是开式,意气化合是合式。由开到合练出了一个精气神的圆圈运动。如此循环往复,先天真气与后天真气融为一体,形成强劲的浩然正气,称之为“内气”。内气是内功的本体。本体强盛,无论是“以心行气”,还是“以气运身”,都能便利从心,从而使养生和技击的水平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上述的五大观点,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的本体内容。掌握了本体后还可以习练各种应用的劲法。通过推手的习练,掌握“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感知功能。逐步进入散打的阶段。

 
喜 欢

122

 
上一个:妙不可言的“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陈惠良
下一个:太极拳运动对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陈英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