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序言1:喝一杯碧螺春,听一曲王菲,开始计划写一点自己对孙式太极拳拳势的体会,供同志与此者参考,我自身习拳时间短、悟性拙笨,辞不达意,难免有错漏或妄臆的地方,太极拳又不同于其他仅仅要求规范形体的运动,姿势、角度、路线相对于内在转换反而是次要的,希望不要受我误导。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序言2:下面尽量每天介绍不重复的一势,受微博字数限制分为1、2两段,拳架方面参照张大辉先生的《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张先生曾言"初学拳术如甫一雕刻,宜大刀阔斧,劲该收的收该放的放,不必过份拘泥于形式",所以我着重在拳架以外对自学者的建议上,这大概也是自学拳术希望看到的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无极态1:无极态取名无极,是整套孙式太极拳中唯一没有动作、没有意念活动的一势,纯任自然,但往往越是没有要求越让人无所适从,越强调恬淡虚无越思绪万千,对于初学者,我建议把这一势当作运动前的状态调整,告诉自己要行拳走势了,意气均匀,体会由动转静、将动未动那一刻的滋味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无极态2:自然状态下,这一势是不稳定的,两脚虚踏地面,身体会微微晃动,大腿肌肉下意识的收紧、放松,痒、热、重、麻等等不必理会,都是正常表现,尘埃落定后渐入佳境,前人比之为沙地立杆、雨檐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每天行拳之初站20分钟无极态是练好孙式太极拳的关键。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太极态1:无极而太极,“九要”次第加身,自学者需注意的两点:其一、九要不是九种固定形态,而是在微调中变化,用意多过用力,比如对腰部的要求是塌腰,即命门的生理凹陷处微微后顶,但在行拳换势中不必一直拱着,塌、竖、松、活,都要具备,才能做到“身体轻灵,内外一致”。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太极态2:其二、小架太极拳(武、吴、孙)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用重心腿转换方向,右脚随身四十五度向左扭转时,以脊柱、脚跟为轴把身体当成门板做扇面运动,右腿是实的,两手虚抱小腹丹田处,小说《龙蛇演义》中描写一势太祖长拳秘手,抱丹坐胯称为 “坐金銮”,不知是否杜撰?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懒扎衣1:两手沿外弧徐徐抬起时,腰胯以上略用意领拔,尾闾以下略用意定坐。继而胸腹蓄翻,两手随步探出,拇指食指撑开,状态就像是给长辈恭恭敬敬的上茶一样,孙式太极拳的上步、跟步尤需注意,前腿以胯带步,后腿避免夹裆拖沓,前后合住,右脚落步时右膝略偏右侧方向撑顶。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懒扎衣2:所有转换进退均以意气相接,没有定势。承上动,仍然用重心腿转身,左右手的初始距离大概是成年人的腕到肘之间,这个动作我小师妹说像填炮弹,我说像抱小孩,方向归正后,两手微吞,在胸前有个小开合的动作。起势这个懒扎衣只能算半个,八门劲法和五种身形还未完全展开。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左转开手1:童子拜观音的按势结束后,两肩用意回缩,双手上下错落虚扶着转身,切忌直接拿回,这样就失去了以开合相转承的意义。九要里有一条“起钻落翻要分明”就是反映在这种节奏上,普遍的误区是把各势打的很平,看似行云流水,实则少了内在峰回路转的韵味,俗称拳里没东西。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左转开手2:掌心相对做开手动作,各式太极拳的手型为其运动体系服务也略有不同,孙式太极拳在松活的基础上,从拇指一侧到小指依次用意撑、撩、顶、松、扣,整体呈自然张开状态,如果还觉抽象的话,你可以试着用立掌去握桌上的水杯。这一势开手为中定动作,鼓荡之妙在下一段详述。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合手1:孙式太极拳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开合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对称中安排各端,在矛盾中体现虚实。先说对称,从鼻尖致尾闾划一条中轴线,左右各半,不仅仅是手臂的扩张,而是从中轴线开始左右两边,肩手肘腕胯膝足,用意一开俱开、一合俱合,配合气息上的开吸合呼,自然鼓荡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合手2:再谈矛盾,整套孙式太极拳有十三处开合,动作外形一致,内在的虚实用意可以不一样,除对称开合外,我试举几对矛盾,比如左肩与右胯、胸腹与命门、右手与左膝等,都能着意关照,练习过程中可以请同学在各个部位轻推,体味中定中转换支撑点,虚实往复、不滞不僵的化劲方法。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单鞭1:单鞭是孙式太极拳有数的几个大跨步伸展动作之一,紧跟在开合手之后,形成开合鼓荡、一气伸缩、收放相间、动静绵绵之趣,所以初学时把单鞭视为大开合也不为过。有顾有盼、步型斜中寓正,对协调性要求较高,最好衔接开合手做为单势反复揣摩,每学一势尽量品出这一势的理趣。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单鞭2:紧凑动作比较容易保持“一气”,舒展动作要么散乱虚浮,要么努气拙力,不太容易练好。所以在做紧凑动作时意注八方,做伸展动作时收敛入骨,角度似直而曲,双掌用意略顶,松缩中求伸展(张殿山老师讲:筋舒骨合),外形和内意相反相成,久之有助于形成饱满中和的太极拳风格。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提手上式1:收脚点地与上肢两手的交替注意节奏,这一式在练法上分为右手提手下探和走下弧掩手两种,都可以,走下弧掩手美观流畅比较常见,不再赘述,孙祖禄堂公当年造拳之时,反复推演组合,紧跟单鞭安排提手肯定是其有道理,下面以提手下探为例进一步看看一气伸缩的其他表现。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提手上式2:勉强形容一下,如果把单鞭看做是“一气”在左右方向伸缩的话,那么提手上式就是“一气”在上下方向的运用;收右脚、提右手下探至丹田气海处,内中神意关照身体中轴线两侧左升右降,这里仅指内息,不是形体,肢体越空静虚灵,内息才会越活泼,避免努气下压,失了中和。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白鹤亮翅1:左升右降之后的白鹤亮翅,自然是对称着右升左降,用意不再复述,随着两臂升降适时转换两腿重心。待双手汇聚到胸前有个微微吞吐的动作,建辉师弟每每练到此处常念叨两句话:“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很臭屁的样子,这也反映做这个白鹤亮翅动作会非常舒适。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白鹤亮翅2:人体在或并步状态下,前后的重心遇外力不太好控制,这里就显出“吞吐”的作用,“吞”的时候多和采、捋有关,“吐”的时候多和挤、按有关。往返有个小角度,引进落空是吞(斜下)合即出是吐(微上),上步跟步同劲意配合,避免牵动重心形成前探,手臂只是传导辅助。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搂膝拗步1:前面各式基本都对四正方向,在上下左右的正面伸缩开合,自搂膝拗步开始,四正四隅相互重叠,所以传统上把搂膝拗步之前,无极态和正面开手式之间划为孙式太极拳的第一段。搂膝拗步的劲意使我困惑了很长时间,直到当面请益于张大辉先生才略有所得,请参考该式演示照片。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搂膝拗步2:简单讲蓄势如运球,提起旋拧;开势如球体膨胀,腹内松空探身取物;拗步推掌如手提纱灯,轻灵沉稳,身上始终含着劲意,一气着清清爽爽,勿使外泄。无论四肢如何运化,起始点都在自身躯干,怎么形容呢?意境如同高启《梅花九首》里一句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手挥琵琶1:两手交错内旋为手挥琵琶,进则拧裹似射物,退走采意取一线,这一式初学者常犯的毛病有两个,一为低头,悬顶竖项同尾闾内敛把脊柱拉为背弓,才有心静、身灵、气敛、劲整和神聚的基础,也就是立身中正,头顶百会穴用意领起,颈后微微贴着后衣领,两足始终虚实分明。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手挥琵琶2:二为耸肩,总有一侧肩膀因用力而略耸起,“九要”中整体原则上对肩部的要求是松肩肌、缩肩根,具体的运动过程“沉、松、定、泛”四种情况都被允许,但定式的耸肩和换式的泛肩,尽量不要出现。身法不经传承很难描述出来,运动体系的建立恰恰有很重取决于这些细节。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进步搬拦捶1:进步的时候前脚微外碾,出手为搬,手心向上;回手为拦,手心向下,双手一搬一拦随步往复,不要为了追求美观,转身的角度过大或两手用意不均。孙式太极拳共有五种捶法,分别是搬拦捶、肘下捶、践步捶、指裆捶和双撞捶。所有拳式动作只为培养劲意,别当成固定应敌招式。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进步搬拦捶2:搬拦捶习练正确的话,进步搬拦过程中接触身体会滑不着力;手伸到极处,腰部微送,有个伸拉的动作,切忌;最后跟步,左手握拳拦回自己心口处应和右手从右胁往左手腕上边直着打出同时,双手略带旋拧;身体合住,两肩两胯对正,意气饱满平和,勿前倾后仰把力用僵。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如封似闭1:物极而返,阳极而阴,紧跟在搬拦捶后面,是一式以守著称的如封似闭。拳术的风格因人而异,有人张扬爆烈,有人阴柔善守,根据性格和理解各取所需,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不必苛意模仿,强求形式。接上式,两手臂微紧,就像在农村给栓绳子,栓上后还要再刹个劲。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如封似闭2:双手一抽一伸,扭至两手心朝外做关门闭户这个动作,腰腿圆满,上身微倾,抽胯顶膝,要求左脚跟对着右脚踝骨,把右腿先安排好,吃住劲后再撤左腿,步型类似三体式,不要做成上面把劲抽住了,下边松散拖拉。如封似闭在各派太极拳中都是重要的一式,自学者不要轻忽过去。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抱虎推山1:伸缩和鼓荡无处不在,双手双脚阴阳互换、用意相反,即转守为攻。张殿山老师为我们讲解该式时说:“双手前按是身体对称着慢慢膨胀出去的,注意不要一味的向前推,造成俯仰偏倚”。太极拳松、柔、圆、缓等特点是建立在相对矛盾之中,阴和阳,虚和实互为表里,不可偏废。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抱虎推山2: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星)的不同组合排列,形成各种攻防姿态,究其实质都是体与意的运用。雍容含蓄的如封似闭之后,再次归入四正“按劲”,预示着一个循环即将结束。按劲定势和虎扑外形相似,虎形有离穴之势、扑食之勇,而抱虎推山的按劲取因敌变化显神奇之意,中求灵字。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肘下看捶1:单鞭后,右手屈臂旋翻与右脚扣步保持协调,太极拳在式与式之间的转换处,全身各个关节的角度都要留有余地,避免走死弯。这里有个大原则:上肢动作做到极处后必先缩肩,下肢做到极处后必先缩胯,肩和胯两大关节关联着四肢,就像汽车四个轮胎上的减震一样,起到蓄势缓冲效果。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肘下看捶2:肘下看捶属于掩手捶法,右手只合放在左肘下,重点在左臂蚓⒉荒芏。蚓⑽依斫馐怯懈屑从Γ在松沉的基础上进行下意识的侧接力,并起到主导作用。轻则失根,躁则失君,左手一臂虺隹刂贫苑饺身,使其进退均不得力,右手捶才有用武之地。蚓⒘贩可以在单推手中体验。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倒辇猴1:倒辇猴分为左式和右式,对称退步,顺畅一气,通过肢体的引导,触动丹田区域,并以此为核心用意向周边辐射。张殿山先生讲像泉水一样“涌动”,2011年初我出差到济南,看到趵突泉喷涌,才把心放到实处,比喻非常恰当。初学时的涌动动作可以明显一些,渐渐体意融合,化掉痕迹。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倒辇猴2:在动作上有几处需要注意的,一是转身的时候劲意不要丢,掰肾开胯,心存八面;二是迈步领手,有一个瞬间,右手和左腿应斜着保持一线,反之亦然;三是站位和步法斜中寓正,在动态中掌握平衡,不要五趾抓地;四是手掌自嘴角前推,内肩窝回缩,对身体各部位的联动要求很高。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三通背1:三通背动作分为七段,上撑下按、左顾右盼,有退有进、或闪或钻,贵在虚实分明,连贯一气。我书房场地小,闲时偷懒,不肯打整套,就反复对称着练习懒扎衣或者三通背这两式,这两式包含太极拳起落开合的八门劲法、马形的践踏、鹞形的钻翻、以及八卦大蟒翻身的闪战之意等。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三通背2:拳与性合,用意虽各凭境遇,但一定不要在动作上凸显出来,时而形意、时而八卦,好好的太极拳打成了剑拔弩张的大杂烩。做左右通背手的动作,可以设想穿衣服,右手捉住衣领,先穿左袖(托起或推出都对),再转身把右面袖子穿上,使拳术融入到生活当中,拳不离手,渐修静悟。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云手1:云手又称运手,各家拳法均有此式,拨挂采,描眉画目,大概是拨的云开见日出的意思。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有个错误的地方,就是受公园太极的影响,过分强调以腰带臂,以臂领手,导致身体转动角度过大,后来得到中航亮老师指导,才明白孙式云手左右转身应在五度之内。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云手2:重心是像螃蟹那样横着移动的,步型转换两只手云到一侧极处时似停非停要略略撑住,后手下按应和跟步相一致,初学一定要慢下来,均匀运动,尽量使动作顺遂、一气。避免低头、耸肩、翘肘、扭臀,外形虽有摇动,如日天,而腹内依然松空,动作保持虚灵,神气注于丹田。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高探马1:这一式探掌的变换次数比较多,自学者不易获得拳感,动作的坐标点在张先生的书中都有非常具体的标定,想达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散,非拳打千遍外没有什么其他捷径。同样有个大原则:腰要塌住劲,胯要合住劲,肩要定住劲,肘要坠住劲,头要顶住劲,虽千变万化尽此一定之规。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高探马2:从形式看像退步劈拳、像八卦削掌、甚至像村妇抓脸,虚脚转化又像抹脖跤、提膝撞,开合错落,可摔可打。从这里我引申出一个参学的观点,普遍自学者都有些盲目捍卫道统的倾向,不屑去深研其他,这从学术上是有害的,虽身处斗室,大其心客物天下、博征反证或许更能继承传统。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左右起脚1:上肢仍然严守开合的规矩,下肢起脚,增加了难度。起脚动作尤须谨慎,练太极拳神色庄严,心平气静,避免追求形体的高难美,过高过猛,乱了“起钻落翻”的内在节律而起局部强劲。建议用怀疑和审视的眼光反复对自己的动作整体打量。当然,任何方法都是有前提和基础的。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左右起脚2:拿不疑不破来说,平时观山观水,阅人历事,多留心观察思考,才能灵光一闪被长辈的某句话或某个动作点破,渐悟懂劲。张殿山老师常常借酒之余兴对众发挥拳之大意,但也每每环顾四周茫然的表情而不能尽兴,只留一句拳不是学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草草收尾,思来我常自惭愧。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转身左蹬脚1:蹬脚和起脚有两处不同,蹬脚有个明显的提膝动作,自下而上为起脚,由里向外为蹬脚。危危提起,徐徐蹬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都说内家无腿,其实是少有高腿,一般最高踢到腰部,容易借用根劲,髋关节也不会过劳,像孙式形意拳中的相交、狸猫上树都是踩意重于踢意。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转身左蹬脚2:提膝和蹬到极处不妨多停一会,玩玩劲,不管行住坐卧视听言动处处留意,才能临用无意,达到不意而发,这就是功夫在功外的道理,你流的汗水是别人的十倍百倍,临敌交手自然有真信心。所以第一流的聪明人总是下最笨的功夫,谨言慎行,以涵养为本,少有心情去高谈阔论。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践步打捶1:搬拦捶类似崩拳,打拧腰送胯的长劲。肘下捶前手蚣罚贴身近打练的是短寸劲。现在太极五捶第三捶践步捶,不但有身法、手法又加上了腿法,轮番践踏圈搂,发的是栽捶劲,难度递增,层次非常分明。传说中太极五捶用起来如山飞海泄,极尽刚猛,那么这样的效果是从哪来的呢?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践步打捶2:是积柔成刚,从圆活含蓄中来的,拳中之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用意含而待发,蓄而善养,功久两臂自然如绵裹铁,身如灌铅,又不失轻灵圆活,此是孙式太极拳协调意力形的关键所在,用意不可过强,总要意形互参为妙,张大辉先生著《三意三形说》可供参考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翻身右起脚1:原谱叫“翻身二起学”,禄堂公晚年体用一元,显微无间,进一步简化了跳跃和高踢的动作,并不再是1919年《太极拳学》电照上的样子,所以张大辉先生把此处更名为翻身右起脚。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后续诸如十字摆莲、下步跨虎、转角摆莲等式子也没有大幅度的摆胯和踢腿。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翻身右起脚2:第七段开合集中以腿法为主,翻身右起脚打下翻上,自扭足开始,翻身,搂手,踢足,到塌腰,应联动一气,不可间断。胯部的吸、缩、抽、敛和膝关节的合、挺、提都要保证,有其顺者必有其对,这就是文中重复强调“极力”的意思,重在整体关照,要理解成用力之极就不对了。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披身伏虎1:动作在书中已经交代的非常详尽,左转以退为进、顺势采打名之为披身,右转头微上顶,禄堂公曾言:"起者钻也,落者翻也;起为钻,落为翻。"意指拳式的起落要配合肢体的钻拧翻旋,使肢体往复回环均形成拧绳状。双手合抱于胸前,两腿弯曲如剪子股形式,因此也有缚虎一说。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披身伏虎2:有口无心、有形无意是操舞,但是失了顺遂,图猛力过人为勇又有粗猛不雅之弊。形要顺遂,意要真切,劲的来龙去脉才容易找到起止出处,在孙式太极拳中从不以鹤立群雄、天下第一为目的,择徒首先排除这条,延年益寿不老春永远位居首位,文武兼进,刚柔相济不也是美事一桩吗?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后记1:前七段开合毕,我艺止于此。总结一下:依循张大辉先生《孙式太极拳拳架解析》本文穿插谈了拳架之外应配以心静、身灵、气敛、劲整和神聚;方上无外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相结合的个人经验。记录我学拳过程中的想法,比单纯规范做法对自学者似乎更有借鉴价值。 孙式太极拳自学参考之后记2:我也常在自我否定中摸索,孙式太极拳内中巧妙值得玩索,书读无字处,直到得出你自己肯定的。孟子曰:“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在实践当中去了解实践,在变化之中去把握变化,包括本文在内,哪里有一成不变所谓的自学参考存在呢?胡言乱语,画蛇添足,任君茶余一笑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