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杨氏太极拳首传秘修桩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2-16     浏览:958
《杨氏太极拳首传秘修桩法》刊于《精武》1998年第四期,时至今日,有必要将其中该桩法窍要解惑于习者。有关窍要如下:关于呼吸问题:在呼吸上要求不尽太相同,应随层次的提高、功力的增长而不断改善。站桩可以从浑元桩入手,这时要求匀、细、深的平稳自然呼吸,待功架正确合理,且具有一定基础后,即可采用逆腹式呼吸,意念使“气”沉注丹田,术语谓之“下气”,其它有:抟气、捻气、搅气等。有一点必须说明:以上几种修气方法做功状态下得特定呼吸方法,“气”并没有真正得像水一样注入丹田,而是通过呼吸的调动使横隔下沉,腹部充实,发力时丹田鼓荡、擞炸等都是气用之法。限于篇幅,以后专文详述。关于阴阳:阴阳在拳学修为中处于很重要的位置,至于结合到拳法、人体中去如何体现,其实区分的方法很简单,你不妨趴到地板上,所有接触地板的一面都是阴面,所有向天的一面都是阳面。关于松紧:松紧的互为存在在拳掌学中同样至关重要,明白了阴阳相立与松紧结合为阴松阳紧,即所有阴面都要放松,所有阳面都要拉紧。关于对技、拉争:太极拳经曰“一身备五弓”,即四肢和身体(脊柱)分别为五张涨满的弓,站桩就是保持这种蓄力涨满状态(朴真拳学谓之“浑元状态”),保持形所获取的功力就是浑元力。其实“一身备五弓”未免太复杂、太零散,有三张弓足矣,下肢一张、上肢一张、脊柱一张。以浑元桩为例,上肢肩撑肘横,双臂抱圆、十指撑技,形成肩与肘与手的争拉;双手合抱,滚肘裹腕,与顶头竖项又形成与手及前臂为大椎的对争,同时与尾闾坠沉形成脊柱上下的对拔拉争;坚膝捻趾与圆裆翻胯则形成两膝、两胯、两足的对争及同一条腿足膝、胯的拉技,并通过腰椎与脊柱连结成一体。这三张弓的形成与连结即形成一个整体(如图所示)。内家拳法非常强调这个整体的运用、术语谓之“整体浑元”,所形成的劲力形式即称“浑元整体劲力”,附庇诟穸吩蚍浅G康髡体的浑元爆发,在过去,老拳家们称形意、太极、八卦道理相通世源此所指。对拔拉争训练是在桩的基础上用心去体会、用身体去感受,而绝非用意念去指导、去想象,这一点需要指明。关于时间、功效:有位读者来信反映,他一天可以站五六个小时的桩,我说大可不必;还有人讲在生活中练拳、在练拳中生活,我看这更没必要。我们每天都必须工作、社交、吃饭、休息,不可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去练功,不管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满口论拳、张牙舞爪,人们不说你才怪。练拳的前提首先是掌握真正拳学要义、正确的修为方法和尽可能走捷径,得遇明师真传真授,再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做到真正得悟解于心。每天站桩1小时,一般用不了多久即感功力大进,一二年即成好手。遗憾的是得此兼备者为数不多。关于年龄问题:有些年龄偏大的读者询问,还可不可以学习内家拳法。古今“半路出家”学拳的成功示例亦不算少,年龄大一点学内家拳更好、更合适,年龄偏小对拳理反而不容易理解,所以年龄不是障碍,原传拳法将是你无悔的选择。关于桩法训练的安排:总的训练程序应从浑元桩入手,一般三至六个月后加习蚴肿(抱婴桩),随着日长功深桩,功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以后再加习或择修推窗观雨和弯弓射虎。在一天的训练中,可安排浑元桩40分钟、蚴肿左右式各20分钟即可。玄都有法传三界,广渡有缘以证真。真隐大千传法相,法逢盛世现真魂。大道本来至简易,一诀便知妙中玄。
喜 欢

451

复制下面链接,发给你最好的朋友,每天共同健康多一点!
上一个:陈式太极拳口传歌诀
下一个:练太极,论“架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  美文欣赏 -  寓言故事大全 -  人生语录 -  微语录 -  语录大全 -  造句大全 -  一边一边造句 -  即使也造句 -  只要就造句 -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  创业成功故事 -  创业资讯 -  生活小妙招大全 -  生活常识大全 -  健康常识 -  生活常识 -  写人的作文 -  优秀作文 -  小学生作文大全 -  好句子摘抄 -  句子赏析 -  优美句子摘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