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运动 > 武术健身 > 

杨氏太极拳漫谈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3-14     浏览:788    


杨氏太极拳肇始于杨露蝉前辈。由于学拳不易,(传说杨先生三下陈家沟先后用了十八年工夫)所以在传授时,就难免保守,据说武禹襄先生就是在向杨家问技不果,而去赵堡向陈清平学的拳,时至今日,保留在杨氏太极拳中的原汁原 味已然不多。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老辈们所练的较为原始杨氏太极拳是个什么样子,以及所谓的真髓又在哪里。


一、当时,在练法上应该有很多种架子,绝非目前的那种四平架一统天下的局面。细言之,如杨班侯所练的架子就有大、中、小、快、提腿架、撩挎八卦掌、炮捶七种,据马同文先生言,杨、武两家皆有炮捶练法,李、郝等人皆会打,尤以班侯先生练得最好。又如,王兰亭先生代师所收之徒李瑞东先生所传的李氏太极拳,有大小松紧慢快柔刚中平九种不同练架,又有天盘(犹龙)、地盘(江南地煞)、人盘(五星捶)三种拳架。富英传授给萧功卓的太极拳也有九种练法(见李正先生的“杨氏皇家太极”网站介绍)。而由杨露蝉先生的女婿夏国勋传下的夏氏太极和由杨健侯先生传给程有龙,又由程先生创造的八卦太极拳中也保留了不少原始杨氏太极的东西,包括坚持走底盘,多擒跌闪赚等。精武杂志第八期登录了田兆麟(学于杨健侯,后拜杨澄甫先生为师)之子田颖嘉先生的《杨氏太极拳问答堂奥》中论架子与练功层次之言甚为详细,有兴趣者可找来一读。而且,当时的杨家拳不仅与当今的杨家拳不同,拳架与陈氏拳也略有差异,如杨、吴、武都没有金刚捣捶一式,由此可见陈家拳也是有发展的。由上可知,原始的杨氏太极拳是包容多项练习内容,训练人体多种能力以及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反应的一种拳术。他所对应的理论是“太极为一小天地,人身亦为一小天地。”
二、在用法上,早期有较多的所谓“外家”手法,可谓“内外不分”。据禄蝉先师初至京师落脚教学之处――天义酱园东家张凤歧家有关记录:“太极拳功夫有崩啄拿劈、朋捋挤按、采列肘靠、哼哈呼吸、点击推按、勾挂抖弹、搓折滚甩(抽)、掐筋、切脉、闭血(穴)、断(截)气,怒是真怒,笑是假笑,抖搂凌空”等等。据吴志青先生《太极拳正宗》内记录的向恺然先生的文章中介绍,杨少侯先生所练拳架与杨澄甫先生决不相同,每一手练时咚咚作响,与外家拳无异,令惑不解。(转者按:对于杨少候先生拳式中咚咚用响的特点,顾留馨的解释是因为少候先生已将太极拳中的圈练至极小,所以在外形上表现出类似外家拳“断劲”的特点,其实质是太极拳技高超的表现。)
三、 在理论上,有从刚入柔,由外家演变为内家的趋势。杨家早期的拳论,据说有一部分保存在李氏太极的创始人李瑞东先生手中,但是就目前李门所录出的陈长兴菊月序的文字来看,似为伪造。而李瑞东先生的序中所提到的王兰亭所传的六十四式、单杀、双杀……皆偏重于外家手法。杨班侯先生传出的理论为太极九诀,对于该文解释的最好的一本书就我所见应该是吴孟侠、吴兆峰所著的《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值得一提的是该文中所论的乱环、阴阳二诀曾被金庸先生原文摘录,作为小说《飞狐外传》中赵半山向胡斐传授的心得。而吴氏书中的拳路则为杨班侯传下的大功架,手法、身法都与杨澄甫先生所传迥异。而据说是抄自端王府的杨氏太极拳论多篇(见基的《杨氏太极拳术》和吴公藻的《太极拳讲义》,值得一提的是,后者论述太极拳的文章是我所见的最好的太极理论之一。)其中,在讲述打法上,与外家拳手法并无不同,全部理论中也无以柔克刚之语。目前论述杨家太极所引用的经典多为王宗岳太极拳经(其实是武氏的东西,连赵堡都没有,却频繁被引用来指导陈、杨诸家)和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十要。这两者才是所谓真正(纯正)的内家拳经典。
四、 从发展历史来看,有从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的形势。何谓分中有合,就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有很多人对架子作了改进、融合的工作,但是太极拳的味道还是保持了下来。那就是刚柔相济。无论各家要求的是从大松大柔练起,还是从站桩练功、单式练用练起,最终的追求都是一样。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很多传统的练法、用法已经接近失传和灭绝了。何谓合中有分,我认为在太极拳的传承中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在冲突,就是内、外之分,内功与手法的冲突。过去,说得过分些前辈们根本就不懂所谓的内功,他们侧重的是千锤百炼的招法,充其量也就是感受一下陈鑫笔下的“内气”,而现在人们追求的是内功,古人笔下的内气(正气)也早已脱胎换骨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了。而且前者已经成为今天的主流,可是在实战中呢?不堪一击。只能练内气不能实用的架子,不一定是坏架子,但是让这种架子一统了天下,就是一件坏得不能再坏的事情了。
五、 漫谈当今杨氏太极传人。当今的杨氏太极拳精髓在哪里?我认为,不在任何一个人手中,是散落在很多人手中。傅家傅钟文的三十六名,赵家的二子,杨家三老,四川李雅轩的徒弟们,北京崔家的,汪永泉――魏树人传下的老六路,董英杰(传人在海外)带有武氏韵味的杨家拳等等,都是很出色的,但也都只是大架体系(汪氏略异)。
回顾近代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只有交流才是促进拳学进步的最大动力。杨家在推广太极拳上是功盖千秋的,但是在拳术的交流上却很少借鉴别人的长处(倒是杨家的一些徒弟在实战中不断吸纳别人的东西),不但如此还敝帚自珍,使自家的工夫不进反退,与原始的练法大相径庭,这可能是露蝉公当年学拳时所料未及的。

 
喜 欢

460

 
上一个:癌症的克星-太极拳
下一个:李紫剑笑谈太极拳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