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的内劲运转要通过腰脊来带动四肢运动。身法主要是腰脊中正不偏,如果偏于前后则生俯仰之弊,如果偏于左右则生歪斜不正之弊。练习太极拳的身法要求始终要保持中正不偏,不俯不仰,彻底放松,松沉直竖而正直中正,脊柱脊椎节节放松而松沉又含有顶劲。拳经云:“顶为准头”,“虚灵顶劲”。处处含有脊椎之轻微顶劲。太极拳的腰要象车轴一样的直竖、稳定、圆转、不摇摆、不软塌,徐徐转动来带动身躯四肢,内气如车轮般地旋转,拳论上说,“腰为纛”、“腰为车轴,气如车轮”、“命意源头在腰隙(隙即命门,及命门两边的左右肾俞穴)”。练拳时每遇定势,腰和胯微微松沉,有助于动作灵活,重心稳定,使内劲通过腰轴旋转的离心力而推动灌注于四肢尖端。
太极拳的往后转身,不论转动轴之胯是否有往外侧移动还是没有往外侧移动,这种转身都不是呈平板的,而是呈弧形的。这种弧形移动就象是有一个贴附着自己胸腹部的水平的圆盘向自己移压过来,为了自己胸腹部不受到这圆盘的、胸腹部又不离开这圆盘,就需要胸腹部贴着这圆盘的圆周往后又往旁的弧形移动,这种弧形移动其实又属于身体的转动。这就是说太极拳以一侧胯为轴的往后转身,不是非转动轴之胯领先身体呈平板的转动,而是耻骨联合上缘某胯内侧的腹股沟上的小腹部领先转动,感觉上就象是某侧小腹部先变成为向后凹的弧形,然后这弧形扩大或移动,同时以转动轴之胯为支点转动身体,非转动轴之胯倒是最后被后凹的小腹拖着转动的,这就象是橡皮膜风轮被风吹着的转动。这样的转身,腹股沟上的小腹部如同有一个圆球从一胯内侧滚压向另一侧,从而造成整个腰胯的转动。或者说这种往后转身的感觉是小腹某内侧先往内往后收吸,然后收吸依次往另一侧延伸,最后非转动轴之胯才被收吸拖着往后转动。必须明白这种收吸的感觉不是意念活动所引起的,而是实实在在的神经反应与躯体活动,但这种收吸也仅仅是在腹部,背是几乎没有变化的。
一个人的“腰”是人体上下转动的枢纽(关键),它对全身的变化,调整人体重心的稳定。以及推动劲力达到肢体的各部位都起到了主要的作用。所以太极拳经谱中云:“腰为主宰”、 “主宰于腰”。 “脊”是上下的门枢,“腰”是左右的门枢。练习传统太极拳在技术上对“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脊柱务求垂直中正。腰部在练拳时要求是“松”“沉”是为了有助于“气沉丹田”。能够“松”“沉”得充分,可以使上体气不上浮,下肢稳当有力。为了防止脊背或内凹或外凸,腰部又要求竖直而正,脊柱同时务求垂直中正。腰脊要有往上轻轻上顶的意思,有轻轻拔长之意即可垂直。腰脊一直,能竖直中正,在左旋右转的转动时,中轴不弯、不摇晃。中轴不弯、不摇晃的转动,才能使内劲达到支撑八面的灵活功用。同时腰的左旋右转,腰部有命门与左右腰眼(肾俞穴),故有补肾强壮作用。在练习太极拳时由于全身得到放松、思想清静.一心无二用,大脑得到相对休息。腰以上的体重,全部由腰部来承担。所以腰部必须竖直才能强壮有力,腰干挺得起来。综上所述,可见太极拳的转腰功也是很重要的,学太极拳要练好转腰还是需要名师指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