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母婴 > 孕妇饮食 > 

孕妇能吃味精吗?味精吃多了对人体有害吗

作者:佚名     时间:2014-08-02     浏览:347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血液中的锌与之结合后从尿中排出。味精食入过多会消耗大量的锌,导致体内缺锌。锌是胎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微量元素,孕妇应少吃味精为宜。


孕妇能吃味精吗


孕妇可以吃味精,但什么东西都不宜过量,在实际生活中,味精作为一种增鲜剂的调味品,在制作菜肴时不可大量添加。


1、吃过多的味精会导致钠的摄入过多,从而导致水肿,血压升高等疾病


从味精的化学式C5H8NO4Na,我们可以看出味精当中含有钠,味精当中的钠同食盐NaCl当中的钠一样,如果一旦我们摄入过多再加上每日的食盐中的钠盐的摄入就可能会导致身体钠盐摄入过多,一旦体内钠盐摄入过多,将会导致体内渗透压增大,血容量增大,从而造成血压升高,心脏负担加重,水肿等。尤其会加重孕期女性的小腿肿胀,血压升高,从而造成妊娠高血压,妊娠期浮肿等疾病,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造成威胁。


2、增加了钠盐的摄入,从而造成身体的亚健康隐患。


味精会加重人们对口味的追求,人们一旦适应了味精的鲜味,那么对于不是很鲜,很香的食品,就会感觉到不够美味,从而降低食欲。一旦孕妇习惯了有味精的食物,自然就增加了钠盐的摄入,从而造成身体的亚健康隐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味精只是我们菜肴中的一种助味剂,当我们感觉到食欲不振的时候可以适量食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味精摄入量为成人每人每日120毫克/公斤体重,那么如果是一个50公斤的人最好不超过6克。而对于孕妇而言,味精是可以食用的,但最好不要超过5克,同时也要把食盐减少到5克以下,以防止妊娠高血压和下肢浮肿。同时应该在关火之后放入,也就是在菜肴温度在85℃左右鲜味最浓(因为味精的最佳溶解度为85℃)。(注意在温度超过100℃或者酸性和碱性的环境下放味精,会使味精失去鲜味。)另外在外就餐难免要吃过量的食盐味精的时候我们可以多吃一些青菜,杂粮豆类食物,如芹菜,土豆,杂粮饭等,以维持我们身体内的渗透压的平衡。


3、阻碍人体对矿物质的吸收


人们发现身体内谷氨酸钠较多的情况下,会妨碍人体对钙,镁等矿物质的吸收。特别是谷氨酸与血液中的锌结合后无法被人体吸收利用,会间接导致人体缺锌。我们知道锌对人体特别是胎儿很重要,缺锌会影响胎儿的身体和智力正常发育。所以孕妇和哺乳期女性都不宜过量食用味精。


4、高温下易生成有害物质


味精长时间高温加热会生成焦谷氨酸钠,有研究认为其可能有致癌性,对人体无益。


5、其他可能的危害


研究人员认为,过量使用味精还被认为可能导致:视网膜受损从而引起视力下降;抑制神经功能从而影响儿童发育等。


味精吃多了对身体有伤害吗


味精的化学成分是谷氨酸钠,是一种能够产生“鲜味”的谷氨酸盐。除了发酵生产的味精,谷氨酸盐还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关于“味精会导致XX”的传言,科学上并没有证据证实。在国际权威机构JECFA和、欧盟的体系里,味精的安全性都不用考虑,在食品中的使用也无限制。鸡精等肉味香精中也含有大量的味精。


科学中针对味精安全性的研究很多,但没有发现过它能产生危害。只有个别动物实验发现在“大剂量”下,对于某种非常敏感的老鼠有产生神经毒性的可能。不过所需要的大剂量远远高于人类食物中可能使用的量,也没有进一步的后续研究。


FDA、医学协会、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的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组(JECFA)、欧盟委员会食品科学委员会(EFSA)都进行过评估和。JECFA和EFSA都认为味精没有安全性方面的担心,因此在食品中的使用“没有限制”。

 
喜 欢

135

 
上一个:孕晚期吃什么好?孕晚期饮食注意事项
下一个:孕妇吃圣女果好吗?孕妇吃圣女果有什么好处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