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母婴 > 不育不孕 > 

血精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作者:佚名     时间:2016-01-13     浏览:651    


正常呈乳白色或乳黄色,不含红细胞。当呈红色、粉红色、暗红色或含有血丝(块),且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时称为血精症。血精症是男科学常见症状。引起血精症的病因很多。


常见的病因有:


(1)炎症:以精囊炎和前列腺炎最为多见,多为非特异性炎症。


(2)良性疾病。如精囊扩张;精囊、前列腺和尿道囊肿、息肉、结石、憩室、钙化、肉芽肿等。


(3)功能性血精症。无规律的或长时间无后突然恢复,在性活动过程中组织的急剧充血,导致精囊内压急剧变化,而诱发血精。


(4)肿瘤:精囊、前列腺、后尿道、肿瘤。


(5)外伤及医院性因素:如慢性前列腺炎在外院行经尿道前列腺内药物注射后;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后;前列腺癌局部放疗后;经尿道器械操作后;痔疮注射后;损伤及切除术后等。


(6)血液性及血管疾病。如出血性疾病;后尿道和精道血管瘤、静脉曲张等。


目前临床上血精症的诊断与治疗,以明确血精病因为重点,然后根据病因针对性的治疗。然而我们发现,血精症患者除了肿瘤等罕见原因导致的患者外,大部分都是在门诊进行对症处理。进一步明确病因,对治疗选择没有过多的指导意义,而且会加重患者的创伤和经济负担。因此,自2005年2月开始,我院开始探索新的、既对门诊及基层医生有指导意义,又能够减少患者经济负担的血精症诊断和治疗流程。


我们发现尽管导致血精症的原因很多,但是主要以精囊炎和前列腺炎、精囊囊肿或扩张以及功能性血精症为最常见。肿瘤等其他因素非常罕见。另外,引起血精的病变,大部分位于精囊腺、前列腺、管及周边,TRUS对这些部位的病变均可清晰显示,其图像质量可与CT、MRI媲美,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无创伤,对血精患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而对小部分位于尿道、、等部位的病变,可结合二维高频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在治疗上,除了肿瘤性因素需要住院针对病因进一步治疗外,其他因素,基本上都可以在门诊进行对症治疗,而且效果满意。由于精道是一高度蟠曲的盲管,当感染性的血精发生时,因其本身的结构特点而引流不畅。通过规律的可有效排出有感染的前列腺液或,缓解前列腺精囊郁积所引起的症状;改善前列腺精囊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和消退,达到治疗的目的,并且有利于激发患者和治疗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而非感染性的血精症,多由于无规律的或长时间无后突然恢复,在性活动过程中组织的急剧充血,导致精囊内压急剧变化,而诱发血精。在治疗期间予以适当禁欲,可以促进受损粘膜及粘膜下血管网的修复,达到治疗的目的。


因此,我们针对血精症患者采用了如下的个体化诊疗流程。首先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全面体检,或前列腺液常规分析、前列腺精囊B超等,首先鉴别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的。如果是肿瘤性的,则针对病因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如果是非肿瘤性的血精症,则根据前列腺液或细菌培养的结果,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对于感染性血精症除了予以抗生素、安络血、维生素C口服外,还嘱咐药物治疗期间进行规律的(使用),每周(或)2-3次,对于因为困难不能按照医嘱完成者给予PDE5辅助治疗。对于非感染性血精症则予以安络血、维生素C口服,并嘱咐患者在治疗期间予以适当禁欲,每半月一次。治疗一个月为一个疗程。对于感染性血精症患者,在治疗疗程结束后,经前列腺常规和白细胞计数已经恢复正常但仍有血精者,在继续药物治疗的同时,嘱予以禁欲(同非感染组),并继续治疗1个疗程。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避免无活动的性。结果治愈率为95、7%,复发2例(3、5%),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喜 欢

330

 
上一个:让男性精子质量变差的原因
下一个:无精症诊断的治疗原则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