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养生 > 中草药 > 

【知母】知母的功效与作用

作者:佚名     时间:2016-05-18     浏览:652    





本品为常用中。《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V母。


来源: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unhe)的干燥根。


产地:河北省易县、张家口、蓟县、山西、河南、内蒙。以易县产品俗称西陵知母最为著名。


性状鉴别:毛知母:扁圆柱形,有时分叉,稍弯曲,虫体样,被棕毛茸及叶基纤维。根头处因为有浅叶痕和痕残留,残存的纤维束保住根头,故俗称金包头。表面有纵抽沟,环纹明显,下面多光秃,具椭圆形须根痕。质脆易断,断面,散生维管束(筋脉点),味微甜后苦。以身条肥大,外皮附金须毛,质坚实柔润,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知母肉:趁鲜时去净外皮,晒干而成。黄白色,有纵皱和须根痕,余同毛知母。以条肥大,质坚色黄白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多种甾体皂甙,水解后生成萨洒皂甙元,并含有烟酸,每克生含烟酸200微克。


功效与作用:1、解热。前人的经验说知母能退实症、虚症之热。现代动物实验证实生品确有显著通热作用。知母与石膏不同,无论对高热或低热,均有一定请解作用。2、抗菌。体外实验对伤寒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抑制作用较强。3、镇静。能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例如配黄柏能降低性神经兴奋(所谓泻肾火);配酸枣仁可降低大脑皮层过度兴奋,治虚烦失眠;配桂枝可加强对风湿关节炎的镇痛作用;配白芍可治由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引起的筋惕(即肌肉纤维的搐搦)。知母对神经系统的镇静作用可能与其所含的烟酸有关。4、祛痰。


炮制:切片,生用或盐水制。


性味:苦寒。


归经:入肺,肾,胃三经。


功能:解热除烦,清肺滋肾。


主治:热病口渴,肺热咳嗽,阴虚燥热的虚汗骨头蒸。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温热病时的气分实热(证见石膏所述),辅助石膏,发挥解热和镇静作用。多夏季出现的久热不退(中医名暑疟,西医称夏季热),可配石膏、青蒿、麦冬、鳖甲、牛膝、橘红等,如再加小环钗、银花、南豆花,效果更好。


2、用于治疗虚热(慢性、消耗性疫病的发热),尤其下午低热。自觉热从骨内蒸发而出(前人称为“骨蒸”、盗汗、脉沉细而数,可配鳖甲、地骨皮。妇女产后的劳热,也可按此原则治疗。


3、用于治疗肾火亢盛(表现为、梦泄、性神经兴奋增高等症状,并有喉痛、咽干、腰酸酸软)。此时用知母,取其有镇静作用,但须配黄柏,如知柏八味丸。知母、黄柏合用能加强 滋阴降火,从而能更好地起到镇静神经和消除炎症的作用。


4、用于治疗泌尿系感染。尤其适用于慢性肾盂炎而有阴虚阳亢“热象”的患者,可服知柏八味丸,以茅根汤送服,或以金银花煎汤送服。此方对尿有脓细胞而又不能用抗菌素的患者,更为适用。


5、用于治疗口腔炎、口腔溃疡、咽喉炎,辩证属阴虚火旺者。配玄参、生地或加露蜂房、甘草。


6、用于治疗消渴。例如糖尿病患者有口渴、烦热等肺胃燥热征象时,宜用知母配瓜萎根(天花粉)、麦冬等生津治疗。


此外,知母外用可以治紫斑和过敏性皮疹,其法以知母加醋磨汁,搽患处,可促进退疹。


使用注意:1、知母有“滑肠”作用,脾虚便溏者不宜用;2、以前有人认为孕妇宜慎用知母,其实只要辩证准确(如孕妇期间有高热、烦躁、舌赤苔黄), 仍可适当使用知母,配其它热,以清热、除烦、安胎。


用量:常用量6~12g,大剂用到15~24g。


处方举例:知柏八味丸(《医宗金鉴》):成,也可作汤剂:知母9g,黄柏6g,熟地24g,山萸肉12g,淮山12g,茯苓9g,泽泻9g,丹皮9g,水煎服。


:毛知母,主销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及出口。知母肉,售天津、北京、华北、东北地区。

 
喜 欢

316

 
上一个:【走马箭】走马箭的功效与作用
下一个:芦荟花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