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白鲜皮的用价值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脾经、胃经。
【功效与作用】清热燥湿、祛风解毒。属清热下分类的清热燥湿。
白鲜皮内服主要用于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祛风止痒,黄疸尿赤,湿热痹痛,外用于湿疹,疥癣,皮肤瘙痒,肌肤溃烂,黄水淋漓等症。
白鲜皮用历史悠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白鲜皮含有白鲜碱,白鲜内脂、谷甾醇、胆碱、q皮酮等。对多种致病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鲜皮还有解热作用。
【临床应用】用量4.5~9克,内服煎汤,治疗湿热疮毒、黄水疮、湿疹、风疹、疥癣、疮癞、风湿痹、黄疸尿赤等症。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粉敷。治产后中风:白鲜皮90克,水3升,煎取1升,分次服。
【主要成分】含白鲜碱、茵芋碱、q酮、黄柏酮等成分。水浸液对多种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水浸液对温刺发热之兔有解热作用;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抑制作用,而不导致脾脏萎缩;本品多糖还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白鲜碱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可使心肌张力增加,对离体兔耳血管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崖椒碱能抗心律失常;此外本品能缩短凝血时间,松弛血管,q酮对大鼠有抗生育、抗作用,白鲜碱有体外抗癌活性。胡卢巴碱大鼠灌服LD50为5克/千克。
【用价值】
1、清肺止咳,火热之邪,上灼于肺,伤津劫液,阻遏气道,使肺之肃降无权。其症可见:咳嗽气粗,痰黄而稠,鼻咽干燥,面唇红赤,烦渴便秘。白鲜皮苦、寒,入肺经,可清在肺之热邪,金气清肃,咳嗽自消。
2、清热利湿,白鲜皮昧苦、性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可用于因湿热而致各种病症。
3、祛风燥湿。
4、清热解毒,白鲜皮苦、寒,具清热解毒之功效。
5、清热定惊,白鲜皮苦寒,其清热、泻火力强,故用于因热则生风之候。
6、鉴别应用:白鲜皮与苦参均能清热燥湿,同可用治湿热疮毒,风疹疥癣,以及黄疸尿赤等症。然苦参功胜,兼可利小便,且可杀虫止痒,还可用治麻风,并可代黄连治痢。
白鲜皮的
白鲜皮的副作用 白鲜皮的作用具有清热解毒,解毒止痒的。内服外用均可,因没有什么副作用。但因属于寒性类物,脾胃虚寒者会有腹胀、不消化等副作用,所以脾胃虚寒者慎用。
本品和白附子水提取制成的散结片小鼠灌服的LD50>2g/kg。散结片对犬每日l次喂饲3.63g/kg,连续6个月,未见明显毒性反应。说明白鲜皮的毒性很小。
白鲜皮相关医书记载 《本经》:“主头风,黄疸,咳逆,淋沥,女子阴中肿痛,湿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别录》:“疗四肢不安,时行腹中太热,饮水、欲走、大呼,小儿惊痫,妇人产后余痛。”
《性论》:“治一切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壮热恶寒,主解热黄、酒黄、急黄、谷黄、劳黄等。”
《兵部手集方》:“疗肺嗽。”
《日华子本草》:“通关节,利九窍及血脉,并一切风痹筋骨弱乏,通小肠水气,天行时疾,头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