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鱼胆的用价值 1、鱼胆可治病
鱼胆在中医中具有治病作用,在《纲目》中记载其性味苦、寒,《本草求真》和《本草再新》中分别记载其入肝、胆,肝、肾。具有泻热、明目的作用。具有用来治疗赤目、热疮、降血压等作用。在《本经逢原》甚至这样记载青鱼胆汁“水磨点喉痹、痔疮,与熊胆同功。”所以,造成很多人喜欢自己在家,擅自的食用鱼胆汁。不过,大家往往忽视了鱼胆汁的另一面的危害,中医典籍虽然记录了鱼胆汁的治病功效,但同时也记载了其危害和毒性。
2、鱼胆内服慎用
在《本草经疏》记载:“目病非风热盛而由于血虚昏暗者,不宜用。”而且,在性味记录方面,也记载了其有毒,内服慎用。“是三分毒”的道理我们知道,而且在现代,即使是大补养生物,在不同情况、不同体质、不同季节使用,也会出现千差万别的效果。服用鱼胆汁是同样的道理。
3、鱼胆汁有毒
鱼胆汁虽然在中医典籍中可以治病,但是其毒性却不容小觑,并不会因为食用方法不同而改变。一般食用之后2-7个小时会有中毒现象,出现腹泻、呕吐、腹痛等。容易引起急性的肾衰竭和肝脏功能受损。这些现象都是因为鱼胆汁中的毒素造成,鱼胆中一般含有胆盐、氰化物、胆汁酸等物质。这些物质都是造成人体中毒的原因。
鱼胆的
鱼胆的副作用 1、服用鱼胆不良反应机制
鱼胆中含鱼胆毒素,可以直接胃肠道,引起消化道反应。通过消化道吸收,进入肝脏,由肾脏排泄而损害肾脏,故可引起胃肠炎、中毒性肝炎、急性肾衰竭。鱼胆的毒性成分不仅直接细胞结构,而且通过抑制酶的活性加重细胞损伤,尤其是损伤肾小管线粒体并抑制线粒体酶系。胆汁毒素或其代谢产物通过干扰肾小球滤过膜结构,而使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导致肾脏功能损害。
2、服用鱼胆不良反应
中毒后可先后发生轻度、中度、重度中毒。 轻度中毒:主要以消化道症状为主,有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等。 中度中毒:除有消化道症状外,同时合并有肝、肾功能损害。
3、服用鱼胆重度中毒
先有消化道症状,同时出现肝大、肝区疼痛、黄疸、腹水,并表现出神经症状,有头痛、头晕、脑水肿、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四肢麻木,也可见谵语、抽搐、癫痫、嗜睡、失语、、心率加快,严重时心律失常、左心衰竭,因急性肾衰竭而死。食用鱼胆后,氧自由基会增多及抗氧化物质会减少,过多的自由基使生物膜基本特性如构形、离子传递、酶活性、蛋白质和核酸基因发生改变,导致各器官功能代谢改变和组织器官器质性损伤,严重者出现肝肾功能衰竭。
鱼胆相关医书记载 1、《证治准绳》一书中曾经记载过鱼胆有清热解毒、明目止痛这个作用。古代的医生也是把鱼胆和其他的配伍,大部分作为外用来用,而不是直接内服。”专家表示,若是真的误食了鱼胆,在病人清醒的情况下,可通过催吐的方法解决,催吐之后及时去医院救治。如不符合催吐的条件,也应尽快到医院救治。
2、据《史料》记载,鱼胆有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止痛的功效。民间也一直有人生吞鱼胆。近日,网上却有传言说鱼胆不能吃,否则可能会造成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