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甘遂的用价值 甘遂(拉丁学名:Euphorbia kansui T. N. Liou ex S. B. Ho),多年生草本,高25-40cm。别名主田、重泽、甘藁、陵藁、甘泽、苦泽、白泽、鬼丑、陵泽、为大戟科大戟属的植物,为中国的特有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甘肃、山西、陕西、宁夏、河南等地,多生在低山坡、荒坡、沙地、田边和路旁等,已由人工引种栽培。可作用。
【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肺经、肾经、大肠经。
【功效与作用】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属泻下下属分类的峻下逐水。
【临床应用】用量0.5~1.5克,炮炙后多人丸散用。用治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主要成分】含γ-大蓟甾醇、甘遂甾醇、α-大蓟甾醇。另有报道,根尚含20一去氧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I)、(Ⅱ),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Ⅲ),13.氧化巨大戟萜醇的衍生物(Ⅳ),甘遂萜酯A及甘遂萜酯B,上述成分均有毒性,另含β-谷甾醇。本品为峻泻,用于治胸水及腹水有较好的疗效,但与甘草配伍有一定的毒性反应。单用即有效,也可与其他中配伍使用。现代理试验表明,甘遂可动物肠管、显着提高肠管紧张性、增加肠蠕动而引起泻用。另还有明显的利尿和引产作用。
【用价值】
1、用于治疗水肿,鼓胀,脚胁停饮等证。例如配黄萃、木香、砂仁等,用于水域(肝硬化胶水、血吸虫病腹水等);配芜花、草茄子、杏仁等,用于水饮停聚胸胁(胸水);配大黄、芒硝,用于外感邪热与内蓄水饮结聚于胸胁院腹之间(结胸);配牵牛子,用于水肿腹满(肾性水肿)等。若配伍商陆,商陆偏走前阴而利小便,长于逐水消肿,兼能降气泄热。两相配,相须为用,沼水逐饮之力倍增,决堑导塞,开通水道,可驱上、中、下三焦之水饮从二便而泄。两均为有毒之品,攻逐之力猛烈,非气壮邪实者,个可轻率用之。
2、用于治疗风痰。由于甘遂功能能逐饮祛痰,故又能用于痰迷,可配朱砂应用。
3、用于治疗湿热肿毒之症。甘遂研末水调外敷,能消肿破结,故可用于阅湿热室滞而结成的肿毒,但主要其用于初起之时,并须配合演热解毒内服。
4、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用消喘膏(白芥子、元胡各2lg,细辛、甘遂各12g,共研细末。分3次使用,用姜汁调成膏状,干摊在6块方圆3cm的油纸上)贴肺俞、心俞、膈俞的方法治疗哮喘。
5、用于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用甘遂3g,大黄、芒硝各9g,水煎服。可治疗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6、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基本方为甘遂2g(研木,清晨空腹米汤送服),制川乌、制草乌、麻黄各10g,独活、秦、汉防已各15g,伸筋草、乌梢蛇各20g,黄茂、白芍各30g,鸡血藤25g,大枣5枚,日l刑,水煎服。卜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关节肿大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很好的疗效。
甘遂的
甘遂的副作用 有毒,气虚、阴伤、脾胃衰弱者及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
甘遂相关医书记载 ①《本经》:“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症坚积聚,利水谷道。”
②《别录》:“下五水,散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③《性论》:“能泻十二种水疾,治心腹坚满,下水,去痰水,主皮肤浮肿。”
④《纲目》:“泻肾经及隧道水湿,脚气,肿坠,痰迷癫痫,噎膈痞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