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养生 > 中医术语 > 

什么是三焦,中医术语三焦是什么

作者:佚名     时间:2016-05-18     浏览:874    


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大小肠、女子胞等。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


三焦的生理功能一为通行元气,二为水液运行之道。


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三焦是报导的升降出入的通道,又是气化的场所。雹气,是人体最根本的气,元气根于肾,通过三焦而充沛于全身,故说:“三焦者,气之所终始也”,《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也就是说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有其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司呼吸,主血脉,其特点主宣发,将饮食物所化生的水谷精气敷布周身,如雾露一样可以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因而喻为“上焦如雾”.中焦主运,即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以化气血,故喻之为“中焦如沤”.“沤”即饮食水谷腐熟时的泡沫浮游状态。下焦主分别清浊、排泄尿液与大便,具有向下、向外排泄的特点,故称“下焦如渎”.“渎”指沟渠。


疏利三焦小窍门


可以用鸡蛋清调匀5克甘遂末,贴敷于大椎穴,可以疏利三焦,除湿利水。


三焦的作用


通行元气,运行水谷,运行水液


如何根据经络阴阳五行解释三焦病症的特点?


温邪一般会从人体的口鼻进入人体,因为鼻肺相通,肺会受到侵犯,然后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这时会出现脾胃经的症候;病邪通过逆转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症候。要治疗上焦病症,根据五行原理主要应该降火降燥,可以服用银翘散、桑菊茶等。


如果温邪从上焦传入中焦,脾胃就会受到侵犯。胃适宜湿润,而温邪进入胃部后,会使胃部变得十燥,于是会出现阳明经燥热的病症:脾适宜干燥,温邪进入中焦后,会导致脾脏湿润,就会出现太阴湿热等病变。所以,治疗中焦病症要以宣泄体内热气为丰,利用物与病症五行相克的原理进行治疗。


如果温邪从中焦深入到下焦,就会损伤人体的肝肾。此时,病人会身热面赤、手心足心发热、口干舌燥、神情疲惫、听力下降等。根据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此时应该滋养阴气、降低阳气。


以上焦、中焦、下焦三焦为纲,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藉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为清代吴鞠通所创立。侧重于对湿热病证的辨证。


①上焦病证。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见热入心包证)。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②中焦病证。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③下焦病证。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喜 欢

460

 
上一个:“六”是什么?“六”是哪六
下一个:脾虚的症状有哪些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