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的鉴别 常见检查:血常规体液免疫检测法
莱姆病鉴别
应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风湿病
该病有发热、环形红斑、关节炎及心脏受累等,可依据血清溶血性链球菌抗体,包括抗链球菌溶血素 O 、抗链激酶、抗透明质酸酶及抗M蛋白抗体等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及病原学检查等有助鉴别。
2.类风湿关节炎
该病为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对称性多关节炎,从小关节开始,以后累及大关节。血清中类风湿因子及抗类风湿协同抗原抗体(抗RANA抗体)阳性,关节腔穿刺液找到类风湿细胞(regocyte)及X线检查等,一般可以鉴别。
3.鼠咬热
该病由小螺菌及念珠状链杆菌所致,有发热、皮疹、游走性关节痛、心肌炎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等易与莱姆病混淆。可根据典型的ECM、血清学及病原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4.
恙螨幼虫叮咬处之皮肤焦痂和溃疡的特点,斑丘疹和淋巴结肿大与EM不同,血清外-斐反应(OXk)及间接免疫荧光测定特异抗体有助诊断。
5.
两者均有皮肤、心脏、神经和关节病变,以及由于疏螺旋体属和密螺旋体属之间有共同抗原性,患者亦可出现抗莱姆病螺旋体的交叉反应性抗体。然而,血甭试验阴性结果有助于莱姆病和的区别。
其他尚需与病毒性脑炎、神经炎及真菌感染的皮肤病相鉴别。
以上小编为您整理了莱姆病的鉴别、种类分类辨别知识,下面继续为您讲解莱姆病一般做什么检查相关知识?
莱姆病一般做什么检查 莱姆病检查
1、血象
(血象是指血液化验的整个结果,包括红细胞数目、白细胞数目和血小板数目等等。)外周血象多在正常范围,偶有白细胞增多伴核左移现象,血沉常增快。
2.血清学检测
目前用于莱姆病特异性抗体检测的血清试验,其诊断试剂及检测程序尚缺乏标准化,存在一定的假阴性与假阳性;抗体检测的假阴性也见于在感染后3~4周内的“窗口期”或已用抗生素治疗后的患者,因而必须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作出解释。
(1)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此法的敏感度与特异性均优于IFA及ELISA。可用此法证实经ELISA,结果可疑者。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其敏感度与特异性均优于IFA。国内应用超声处理及葡聚糖层析纯化的抗确检测特异性抗体。
(3)间接免疫荧光(IFA)试验:
国内常以血清抗B31(标准菌株)IFA IgG抗体≥1∶128或双份血清抗体效价4倍以上增高者作为诊断依据。
可检测血液或脑脊液的特异性抗体,其中I抗体≥1∶64为阳性,多在EM发生后2~4周出现,6~8周达高峰,大多数患者4~6个月内降至正常水平。IgG抗体多在病后6~8周内开始升高,4~6个月达高峰,维持数月或数年。
3.血液
血清冷沉淀球蛋白总量常增加100 mg/L以上(正常值为<80 mg/L)。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伴有心肌或肝脏受累者可同时有ALT及AST增高。
4.病原学检查
(1)直接或染色找病原体:
取患者的皮肤、滑膜、淋巴结等组织及脑脊液等标本,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银染色检查伯氏疏螺旋体,可快速作出病原学诊断,但检出率低。
(2)病原体分离:
从患者皮肤、淋巴结、血液、脑脊液、关节滑液、皮肤灌洗液等标本分离病原体,其中病变周围皮肤阳性率较高(86%)。分离方法有:
①取标本接种于含6 ml BSK-Ⅱ培养基管内,置33℃培养,检查1次/周。
②将标本接种于金黄地鼠(体重50 g),1~1.5ml/只,接种后7~14天,无菌解剖,取脾和肾组织研碎,分别接种于BSK-Ⅱ培养基中培养。
(3)PCR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用于放大特定的DNA片段。可看作生物体外的特殊DNA。);依据伯氏疏螺旋体独特的5S~23SrRNA基因结构,设计引物,检测患者血、尿、脑脊液及皮肤标本等莱姆病螺旋体DNA(Bb-DNA),其敏感水平最高达2?10-4Pg(1个Bb约含2?10-3pgDNA),并同时可测出所感染菌株的基因型。
5.体液检测:
神经系统受累者,脑脊液白细胞可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糖及蛋白变化不大,但免疫球蛋白稍增高。
6、组织病理:
为血管周围和间质的混合细胞浸润,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酸性细胞。Walthin-Starry染色在真皮上部可见螺旋体。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绿叶鸟健康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莱姆病的鉴别,莱姆病的种类分类辨别,莱姆病一般做什么检查项目等知识,更多其他疾病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框输入你想要了解的疾病,如:“莱姆病”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