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的症状 失血性休克症状
在很多的情况下,对出血做出诊断并不太困难。病史和体征都能反映出血管内容量不足和肾上腺能的补偿性反应。然而,实验检测却不完全如此。因为在急性失血后的短时间内,体液移动还不可能很明显,难以通过血液检测指标反映出来。若失血的过程稍长,体液移动逐步增多,就会使血液呈现浓缩,表现为血红蛋白增高、血细胞比容上升、尿素氮与肌酐的比例增大。如果失血的过程较长,失血量较大,特别是自由水丢失逐步增多,还会发生血清钠增高。总之,对休克的失血量应予以充分估计,临床上往往估计不足,值得注意。
当失血较大,引起严重的低容量性休克,而在临床上还难以掌握住切实的和规律性的变化,特别是复苏补液治疗还难以显示积极效果,则应该考虑可以放置中心静脉导管或肺动脉导管,进行有创血流动力学的监测。通过中心测压可以观察到中心静脉压(CVP)和肺动脉楔压(PCWP)降低,心排出血量降低,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降低,和全身血管阻力增高。
以上小编为您整理了失血性休克的症状相关知识,下面继续为您讲解失血性休克并发症,失血性休克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相关知识?
失血性休克的并发症 失血性休克并发症:
与创伤性休克相同,失血性休克易并发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因此对休克患者需及时进行抢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个综合征,不是一个的疾病,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过去曾称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defibrination),消耗性凝血病(comsumptive coagulopathy),最近有人认为以消耗性血栓出血性疾病(comsumptive thrombohemorrhagic disordors)为妥,但最常用的仍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型DIC,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常见的临床症状有以下几点:
1、出血:
轻者可仅有少数皮肤出血点,重症者可见广泛的皮肤、粘膜瘀斑或血肿,典型的为皮肤大片瘀斑,内脏出血,创伤部位渗血不止。
2、血栓有关表现:
(1)皮肤血栓栓塞:
最多见,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肤发绀,皮肤斑块状出血性坏死,干性坏死等。
(2)肾血栓形成:
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最常见。
(3)肺血栓形成:
呼吸困难、紫绀、咯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功能衰竭。
(4)胃肠道血栓形成:
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与腹痛。
(5)脑血栓形成:
烦燥、嗜睡、意识障碍、、惊厥、颅神经及肢体瘫痪。
3、休克:
肢端发冷、青紫、少尿和血压下降。以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DIC较为多见。
4、溶血:
因微血管病变,红细胞通过时遭受机械性损伤,变形破裂而发生溶血。临床上可有黄疽、贫血、血红蛋白。
5、原发病症状。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失血性休克症状,失血性休克并发症相关知识,更多其他疾病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框输入你想要了解的疾病,如:“失血性休克”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