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的症状 坐月子症状诊断
(一)体肌纤维的缩复和内膜的再生
1肌纤维的缩复在收缩的过程中,肌细胞数大致不变,但肌细胞长度和体积缩小,多余的胞浆变性自溶,通过溶酶体的酶系统,最后转化成氨基酸,由血液和淋巴带至肾脏排出。随着肌纤维不断缩复,宫体逐渐缩小,于产后1周缩小至约妊娠12周大小,在耻骨联合上方可扪及,于产后10日~2周,降至骨盆腔内,腹部检查扪不到宫底,直至产后6周~8周,恢复到未孕时大小。由于妊娠期潴留的大部分水分和电解质逐渐消失,重量也逐渐减少,由分娩时的1000g至产后1周时的500g,产后2周时的300g以及产后6周~8周时的50g~60g,较非孕期稍大。
2内膜的修复胎盘从蜕膜海绵层分离排出后,胎盘附着面立即缩小至大小、面积仅为原来一半,导致开放的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压缩变狭窄,在正常凝血功能影响下,形成血栓,出血逐渐减少直至停止。其后创面表面坏死脱落,随恶露自排出。残存的内膜基底层腺体和间质细胞迅速增生,形成新的功能层。整个新生内膜缓慢修复,约于产后第3周,除胎盘附着面以外,宫腔表面均由新生内膜修复,胎盘附着面全部修复需至产后6周。如在此期间,胎盘附着面因复旧不良,出现血栓脱落,可导致晚期产后出血。
3颈的复原产后当时颈松软,外口如袖管状,紫红色,水肿,厚约1cm。次日,宫口张力逐渐恢复,产后2日~3日,宫口仍可容2指而产后1周,宫颈内口关闭,宫颈管形成。至产后4周时宫颈完全恢复至正常状态。仅因宫颈外口于分娩时发生轻度裂伤,又因裂伤多在3点及9点处,使初产妇的宫颈外口由产前圆形(未产型),变为产后 一 字型横裂(已产型)。
(二)与
1.分娩结束后,变成为松弛的管道,周围的组织和水肿,粘膜皱摺消失,于产褥期腔逐渐缩小,壁肌张力逐渐恢复,约在产后3周重新出现皱摺,逐渐缩小,但至产褥期结束,尚不能恢复到未孕时的紧张度。
2.产后轻度水肿,于产后2日~3日逐渐消退。因分娩而成为残缺不全的痕迹,称痕,是经产的重要标志。后连合多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使会阴体缩短,大不再覆盖口,而致口于外。口周围有海绵体包绕。由于部有丰富的血管网,如发生裂伤,易形成血肿。会阴中心腱的伸展性极差,也是易发生损伤的部位。会的裂伤或切开,由于血液循环丰富,愈合较快,一般于产后3日~5日即可拆线。
(三)盆底
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头长时间的扩张,使盆底肌肉和筋膜因过度伸展弹性降低,并可有部分肌纤维断裂。如无严重损伤,产后1周内,水肿和淤血迅速消失,组织的张力逐渐恢复;如盆底肌肉和筋膜发生严重损伤、撕裂,而又未能及时修补,可造成盆底松弛,是造成以后前后壁膨出和脱垂的基本原因。因此,接生时正确的保护会阴,产后对裂伤,及时、正确修补,至关重要。
以上小编为您整理了坐月子的症状相关知识,下面继续为您讲解坐月子并发症,坐月子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相关知识?
坐月子的并发症 坐月子并发症
产后并发症有贫血、乳汁少、乳腺炎、炎、筋骨疼痛、腰酸、头痛、腹泻、便秘等。
1.产褥热
如果新在生下小宝宝后出现发烧的症状,通常发生在产后24小时到产后10天就称为产褥热。产褥热感染严重的话将影响新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2.脱垂
有些产后会感到小腹下坠或腰疼,这是由于韧带和盆底肌肉在分娩后变松弛,使得位置发生变化,沿方向往下移动,造成了脱垂。
3.乳腺炎
产后1 4周是急性乳腺炎的多发期,由于乳汁排通不畅淤积在内,造成了细菌感染,新会出现疼痛、发烧等症状。
4.尿潴留
有些新产后由于害怕伤口痛而不敢排尿,或者产程太长,造成产后排尿虚弱无力,发胀,排尿时点点滴滴很不通畅,这就是尿潴留。
5.腰疼
新骨盆韧带在刚生完孩子的一段时间内尚处于松弛状态中,腹部肌肉也变得软弱无力,仍未完全复位,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猛然弯腰拾捡东西,或者久蹲、久坐,新都会感到腰部酸痛。
6.手
产后身体虚弱,用吸奶器吸奶或一些家务在平时看来很轻松的小事,在月子期间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会感到手指发麻、疼痛。麻痛点多发生于从拇指到中指一半的位置。主要是因为过度使用手腕及拇指部位所造成手腕两条肌腱发炎。与孕期血液循环慢、水肿,致腕管内压力增加,正中神经受到发生的腕管综合征有所差别。
7.产后筋骨酸痛
由于产后婴儿边吸奶边睡,喂奶时间长,维持坐姿太久,且许多婴儿有日夜颠倒的状况,晚上哭闹不休,严重的,要父母亲一整夜抱着走来走去,因此一个月下来腰背部、手肘及手腕疼痛不堪。要避免这些筋骨酸痛的现象产生,抱孩子要注意姿势,腰背要有依靠的地方;多休息,少走动,下床时间勿超过1小时。可炖煮杜仲猪腰汤,恶露干净后可吃十全大补汤(内含杜仲、续断),对解除筋骨酸痛都有不错的效果。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坐月子症状,坐月子并发症相关知识,更多其他疾病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框输入你想要了解的疾病,如:“坐月子”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