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 一、症状
1)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一)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
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本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二)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
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多数(50%~75%)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或出现脑膜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腺肿大(60%~80%),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30%~40%),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部分患者(20%~40%)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三)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
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四)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
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2)其它临床类型
除上述典型伤寒外,根据发病年龄,人体免疫状态,致病菌的毒力与数量,病程初期不规则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有无加杂症等因素,伤寒又可分为下列各种类型。
(一)轻型全身毒血症状轻
病程短,1~2周内痊愈,多见于发病前曾接寒菌苗注射或发病初期已应用过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在儿童病例中亦非少见,由于病情轻,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或误诊。
(二)暴发型起病急
毒血症状严重,有畏寒,高热,腹痛,腹泻,中毒性脑病,心肌炎,肝炎,肠,休克等表现,常有显著皮疹,也可并发DIC。
(三)迁延型起病与典型伤寒相似
由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发热持续不退,可达45~60天之久,伴有慢性血吸虫病的伤寒患者常属此型。
伤寒合并血吸虫病时,起病多急,发热常为弛张型或间歇型,肝脾肿大较著,嗜酸粒细胞在发热期及极期显著减少或消失,热退后回升,常超过正常值,热程可迁延1~2月。
(四)小儿伤寒一般年龄越大
临床表现越似于成人,年龄越小,症状越不典型。
学龄期儿童症状与成人相似,但多属轻型,常急性起病,有持续发热,食欲不振,腹痛,便秘,表情淡漠,嗜睡,烦躁鼻衄,舌苔厚,腹胀及肝脾肿大等,而缓脉及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不减少,病程较短,有时仅2~3周即自然痊愈,由于肠道病变轻,故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也较少。
婴幼儿伤寒常不典型,病程亦轻重,起病急,伴有呕吐,惊厥,不规则高热,脉快,腹胀,腹泻等,玫瑰疹少见,白细胞计数常增多,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颇为常见。
(五)老年伤寒体温多不高
症状多不典型,虚弱现象明显;易并发支气管肺炎与心功能不全,常有持续的肠功能紊乱和记忆力减退,病程迁延,恢复不易,病死率较高。
复发与再燃:症状消失后1~2周,临床表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阳转为复发,复发的症状较轻,病程较短,与胆囊或网状内皮系统中潜伏的病菌大量繁殖,再度侵入血循环有关;疗程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见,偶可复发2~3次,再燃是指病程中,体温于逐渐下降的过程中又重升高,5~7天后方正常,血培养常阳性,机理与初发相似。
二、诊断
根据当地伤寒流行情况,本人既往病史,有无伤寒菌苗接触史,有无与伤寒患者接触史,以及稽留高热,特殊中毒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程中白细胞计数减少,分类中性淋巴细胞相对增加,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肥达氏反应( )呈4倍以上增长,抗“O”>1:80,抗“H”>1:160有意义,细菌学检查,发病1~2周血培养阳性率最高,3~4周尿便培养阳性机会高,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且持续时间长。
以上小编为您整理了伤寒与副伤寒的症状相关知识,下面继续为您讲解伤寒与副伤寒并发症,伤寒与副伤寒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相关知识?
伤寒与副伤寒的并发症 伤寒与副伤寒并发症
1.肠穿孔
为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约1.4%~4%。多见于病程第2~3周,肠穿孔常发生于回肠末段,但亦可见于结肠或其他肠段;穿孔数目大多为1个,少数2~3个也有,报告多达13个者肠穿孔的表现为突然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冷汗脉细数呼吸促体温与血压下降(休克期)。经1~2小时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暂时缓解,不久体温又迅速上升并出现腹膜炎征象表现为腹胀持续性腹痛腹壁紧张广泛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减弱至消,失腹腔内有游离液体,X线检查膈下有游离气体,白细胞数较原先增高,伴核左移(腹膜炎期)肠穿孔的诱因大致与肠出血相同,有的病例并发肠出血的同时发生肠穿孔。
2.肠出血
为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约2.4%~15%,多见于病程第2~3周可从大便隐血至大量血便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快;大量出血时热度骤降脉搏细速,体温与脉搏曲线呈交叉现象并有头晕面色苍白,烦躁冷汗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有腹泻者并发肠出血机会较多病程中随意起床活动饮食中含固体及纤维渣滓较多过量,饮食排便时用力过度以及治疗性灌肠等均可为肠出血诱因。
3.中毒性心肌炎发生率3.5%~5%
常见于病程第2~3周,伴有严重毒血症者临床特征为心率加快,第一心音减弱,心律不齐,电图显示P-R间期延长T波改变S-T段偏移等,这些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随着病情好转而恢复正常,但有报告伤寒痊愈1年仍遗留,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并曾一度发生阿-斯综合征。
4.中毒性肝炎
发生率约12.8%~60%,常见于病程第1~2周,主要特征为肝肿大可伴有压痛少数(0.4%~26.6%),出现轻度黄疸转氨酸活性轻度升高,絮状反应及浊度试验,一般正常临床容易与病毒性肝炎或阿米巴肝炎相混淆,随着病情好转肝肿大及肝功能可于2~3周恢复正常,仅个别病例可因深度黄疸并发肝性脑病而危及生命
5.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近年来国外报道的发病数有增加趋势达12.5%~13.9%,国内亦有零星报道,一般见于病程第1~3周,约半数发生于第1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和肾功能衰竭,并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血小板减少及红细胞碎裂现象,此征的发生与伤寒病情轻重患者红细胞G-6PD有否缺陷以及氯霉素应用无关,可能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诱使肾小球微血管内凝血所致。
除上述并发症外伤寒杆菌所致肺部感染急性胆囊炎溶血性贫血DIC等也可见到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伤寒与副伤寒症状,伤寒与副伤寒并发症相关知识,更多其他疾病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框输入你想要了解的疾病,如:“伤寒与副伤寒”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