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鹅口疮的症状 一、诊断
1.急性假膜型念珠菌病
又叫鹅口疮,好发于新生儿,小婴儿,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的患者以及长期卧床休息的患者,特点是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乳凝块样物,可分布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以舌,颊,软腭,口底等处多见,首先有黏膜充血,水肿,口内有灼热,干燥,等症状,经过1~2天,黏膜上出现散在白色斑点,呈小点状和小片状,如凝乳,呈半黏附性略微高起,随后,小点逐渐融合扩大,成为形状不同的斑片,最后斑片又相互融合,经过数天,白色斑块的色泽,转为微黄,日久则可变成黄褐色,白色斑片与黏膜粘连,不易剥离,若强行撕脱,则暴露出血创面,局部潮红,可有溢血,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盖,患者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一般情况良好,不影响吃奶,有时可出现患儿烦躁拒食,啼哭不安等情况,一般全身反应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体温升高,偶有个别因累及消化道,呼吸道而出现呕吐,声嘶或呼吸困难,涂片和培养可帮助诊断。
2.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急性萎缩型念珠菌病可以单独发病,也可和假膜型念珠菌病同时发生,患者多有服用大量抗生素和激素史,口腔黏膜充血,形成广泛的红色斑块,边缘不整齐,好发于舌,颊及腭黏膜,舌部好发于舌背中线处,局部丝状萎缩,病变双侧的丝状增生与病变区形成明显的界线,这种表现又称抗生素舌炎,严重时在萎缩的红斑区可形成小的溃疡面,相对应的腭黏膜可出现充血的红斑区,疼痛并有明显的烧灼感。
3.慢性萎缩型念珠菌病
病损好发于戴上颌义齿和正畸矫正器的患者,也可发生于一般患者口中,常伴有口角炎,慢程,持续数月至数年,可复发,患者有轻度口干和烧灼痛。
二、诊断
根据各型临床表现,配合念珠菌涂片,培养和鉴定,一般比较容易诊断,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应结合组织病理检查。
以上小编为您整理了小儿鹅口疮的症状相关知识,下面继续为您讲解小儿鹅口疮并发症,小儿鹅口疮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相关知识?
小儿鹅口疮的并发症 如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向口腔后部蔓延至咽、气管、食管,引起食管念珠菌病和肺部的念珠菌感染,同时出现吞咽困难。
少数病例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成为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病情危重,偶尔可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一、白色念珠菌败血症:
1、简介:
白色念珠菌(Monilia albican 或 canidia Albicans),是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
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则本菌大量繁殖并改变生长形式(芽生菌丝相)侵入细胞引起疾病。
2、临床表现:
(1)骤起高热,可到40-41度,或低温,起病急,病情重,发展迅速;
(2)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可有意识障碍;
(3)心率加快、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或困难;
(4)肝脾可肿大,重者可黄疸,皮下出血斑等。
二、心内膜炎:
1、简介:
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袭心内膜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在心瓣膜表面形成的血栓(疣赘物)中含有病原微生物。可由细菌、霉菌、立克次氏体及病毒致病。
2、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可见三大类症状,即全身感染症状、心脏症状、栓塞及血管症状。
三、脑膜炎:
1、简介:
脑膜炎(brain fr;meningitis)是一种娇嫩的脑膜或脑脊膜(头骨与大脑之间的一层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细菌或病毒感染身体任何一部分的并发症,比如耳部、窦或上呼吸道感染。细菌型脑膜炎是一种特别严重的疾病需及时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在数小时内死亡或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病毒型脑膜炎则比较严重但大多数人能完全恢复,少数遗留后遗症。
2、临床表现:
开始的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热、头痛和呕吐,接下来嗜睡和颈部疼痛,特别是向前伸脖子时痛。小孩子经常因弓后背时感到疼痛。
乙脑会有暗红色或浅紫色淤点布满全身。
儿童会因大脑炎导致颅内压升高造成囟门突出(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柔软的地方)。
友情提示: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儿鹅口疮症状,小儿鹅口疮并发症相关知识,更多其他疾病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框输入你想要了解的疾病,如:“小儿鹅口疮”可以了解更多,希望可以帮到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