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给您提供健康知识,让您知道多一点,身体更健康! - 百红鸟健康网 手机浏览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 首页 > 生活 > 生活常识 > 

备孕注意事项

作者:佚名     时间:2017-06-26     浏览:735    

文章目录

一、备孕注意事项有哪些
二、女性孕前检查有哪些
三、备孕要怎样规划


备孕注意事项有哪些


1、备孕注意事项有哪些


1.1、不能随便服用物


孕前3~6个月夫妻双方都要避免使用物,这样宝宝健康有非常大的帮助。


忌吃油炸食品、辣椒、胡椒、花椒等调味品性较大,多食可引起便秘。若计划怀孕或已经怀孕的孕妇大量食用这类食品,会出现消化功能障碍。


1.2、千万不能挑食和偏食


有的女性偏爱食用鸡鸭鱼肉和高档的营养保健品,或有的人只吃素菜,有的人不吃内脏(如猪肝)等,有的人不喝牛奶、不吃鸡蛋,造成营养单一。


2、如何才能成功备孕


准备怀孕的妇女首先要实现标准体重。如果你的体重超常,偏瘦或偏胖,都会使怀孕的机会大大降低。清瘦的女性,应注意多增加优质蛋白质和富脂食物(特别是富含磷脂及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取。肥胖的女性,应在积极减肥运动的同时,适当控制热量摄取,少吃油腻、甜腻食品,争取将体重减到正常。


建议从孕前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叶酸400μg,并持续至整个孕期。叶酸除有助于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外,也有利于降低妊娠高脂血症发生的危险。


3、备孕期间吃什么


3.1、促排卵可以吃谷类食物


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吃些谷类食物,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大量的植物雌激素,可促进女性排卵。除了谷类食物之外,还有像豆类、茴香、葵花子、洋葱等,这些食物中同样含有丰富的雌激素,因此经常有不排卵情况的女性朋友应该多吃这些食物。


3.2、促排卵可以吃豆类食物


面对吃什么促进排卵的问题,女性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适量的多吃一些含有植物类雌激素的食物,因为很多时候女性之所以会出现不排卵的情况多半是因为体内雌激素过低所导致。生活中含有植物类雌激素的食物有很多,比如像黑豆、黑豆豆浆、黑豆汤等。黑豆具有很好的促卵泡发育的功效,同时还能够补充雌激素,因此专家建议女性朋友,在前以及后都应该多吃黑豆,以便于雌激素的分泌。


女性孕前检查有哪些


1、一般检查:如身高、体重、血压;内、外科、耳鼻喉、口腔,眼科。


2、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常规、血型(包括RH血型)、优生四项(风疹病毒、弓形虫、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G-6PD(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地中海贫血筛查、、抗体、性激素水平、尿沉渣分析。


3、心电及影像学检查:心电图、高频乳腺彩超、B超(肝、胆、脾、胰、双肾、附件)。


4、妇科检查:妇科常规检查、白带常规+淋球菌+BV(bacterialvaginosis,细菌)、宫颈液基细胞、沙眼衣原体、支原体。


5、特殊检查:(必要时,遵医嘱)。


备孕要怎样规划


1、规划有孩子后的生活蓝图:夫妻双方都要做好心理准备,有了宝宝后,将会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合理规划,是孕育健康宝宝的开始。


2、给夫妻双方一年的准备时间:想怀孕就要给自己预留出至少1年的时间做准备,这包括身体、心理、经济等多方面的准备。


3、做健康检查:做一些孕前健康检查,以确定孕前两个人的健康是否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身体健康,特别是脊柱和骨盆健康,是孕育健康宝宝的基础。因为骨盆和耻骨联合问题导致的流产屡见不鲜。


4、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从现在开始实行健康的饮食习惯、科学的锻炼方案,并保持一份好心情。


5、服用叶酸:在你打算怀孕的前3个月,每天就要补充400微克叶酸。据科学家最新发现,准体内叶酸缺乏是造成早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6、停用口服:一般来说,停服6个月后怀孕才好。滥用物,是孕育健康宝宝的大忌。

 
喜 欢

400

 
上一个:下胃镜前注意事项
下一个:月子饮食注意事项
 
本站推荐:
友情链接:
美文摘抄    美文欣赏    寓言故事大全    人生语录    微语录    语录大全    造句大全    一边一边造句    即使也造句    只要就造句    大学生成功创业案例    创业成功故事    创业资讯    生活小妙招大全    生活常识大全    健康常识    生活常识    写人的作文    优秀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好句子摘抄    句子赏析    优美句子摘抄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Copyright©2025 BaiZhiNiao.Cn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14702号
本网文章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犯原作者的利益,请联系我们,我们收到后三天内按照您的要求处理/广告/建议 - Email:2894035371@qq.com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 [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2020年3月1日起施行]